2017年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郭守敬
【答案】郭守敬字若思,是元代科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擅长水利和天文历算,曾担任
,通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
行三百六十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了纪念他,邢台市将一条主要的街道命名为“郭守敬大街”。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2. 元典章
【答案】《元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在元成宗时期,曾规定各地官府抄集中统以来的律令格例,“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史遵循的依据。《元典章》就是地方胥吏汇抄法令的一种坊刻本。《元典章》是研究元代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全部内容都由元代的原始文牍资料组成。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书中都有具体生动的反映。
3. 胡服骑射
【答案】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和服饰改革。其主要措施有二:①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短装紧身服饰,束以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其优点在于机动和灵活性; ②通过不同途径组建骑兵。赵武灵王通过此次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提升赵国军力的同时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自此以后,各国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主力,骑兵才真正出现于中国历史上。
4. 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是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的制度,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5. 龙山文化
【答案】龙山文化是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最先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千年左右,遍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南部及江苏、安徽、辽宁等地区。考古发现主要是磨制石器和黑陶,因此又称为黑陶文化。其制陶技术也有明显进步,器形日见匀称,种类日见增多,并掌握了高温封窑使铁元素充分还原的技术,烧出了灰陶和黑陶,其中龙山蛋壳陶堪称制陶工艺之极品。火候的提高,又为金属冶炼创造了前提,开始是天然铜矿石的冶炼,器物多为红铜; 后有少量铜锡、铜锌合金。铜器数量虽少,却为生产工具的革命性进步奠定了基础。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仍为定居农耕,但畜牧业发展也较快,鸡犬猪羊牛马六畜兴旺。考古发掘证明,龙山文化与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6. 华严宗
【答案】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是指隋唐时期佛教的重要宗派。创立人是得到武则天大力扶持的法藏,其以崇奉《华严经》而得名,主要是通过论证所谓“尘是心缘,
,以及“法界缘起法”,宣称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
的。华严宗从《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缘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圆融的学说,发挥事事无碍的理论。此派从盛唐立宗,至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
7. 战国七雄
【答案】战国七雄是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春秋末年,诸侯国林立,各国为了扩大实力,纷纷变法改革,变法完成以后,各国频繁开战,大国不断兼并小国,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8. 法相宗
【答案】法相宗是指隋唐时期佛教的重要宗派。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由玄奘创立于贞观
,故名“法相宗”年问,其核心思想是“穷究万法之性相”。以其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为宗旨,故又称“唯识宗”。它崇奉的主要佛经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唯识二十论》
主张宇宙万物皆由“识”幻化而成。
9. 东厂与西厂
【答案】东厂与西厂是明代的官署名,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东厂的创建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朱棣为了巩固政权,在迀都北京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最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力,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
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东厂番子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搞得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引起朝野反对,被迫撤销。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又一度恢复,刘瑾被诛后,即废。
10.共和行政
【答案】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至周厉王,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
,周厉王被逐,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又厉王出逃后,由共国
(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厉王在鼠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二、简答题
11.简要评述元、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答案】(1)元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使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腹里”隶属中书省;宣政院管辖吐蕃,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的形成是地方制度的一大变革。元代比前代直接管理着更大的边疆地区,行省制利于保持东北、西北等地和中原的一体化。元是第一个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朝代,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2)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撤销了行省名称的机构,把全国分为12个布政使司和南京直隶区;后改北平布政使司为北京,增云南、贵州两布政使司,共两直隶13布政使司,俗称两京13省。明在省一级改置承宣布政使管地方民、财两政,提刑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政,互不统属,各自直属皇帝。将原先实行全面管理的行省变成军、政、司法的三权分立,避免了地方官员的专权,使地方集权于中央。
(3)清在内地实行以督抚制为核心的地方行政体制。督抚在明朝是战时临时派出的虚衔,清将督抚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一省或两三省设总督一人,每省设巡抚一人,兼治文武,职权远远大于明朝的布政使。督抚由皇帝派遣,直接对皇帝个人负责,可控制辖区内的绿营兵,但无权管理八旗兵。同时财政、司法等衙门继续存在,牵制督抚。对龙兴之地东三省,清朝以盛京留守为中心,实行军区体制,设置黑龙江、吉林、奉天三将军,完全由八旗兵驻扎;将军是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4)元的行省是中央权力的分寄,明、清两代是皇帝对地方进行削弱和分权,把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军事分给几个互不统属又各自直属中央的部门管理,彼此互相牵制,借以避免地方权力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