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农桑辑要》
【答案】《农桑辑要》是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元世祖时,为督促农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司农司编纂了一部《农桑辑要》颁发各地。《农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2. 孙思邈
【答案】孙思邈是唐朝著名医药学家。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
,两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共收集了五千三百多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个药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思递因此被尊称为“药王”。
3. 王充
【答案】王充是东汉著名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在太学学习,师事班彪,博通百家之言。他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代表作品《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4. 红山文化
【答案】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的发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西辽河流域,同时也规定和影响了中华礼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答案】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时开始推行。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 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实质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
6. 郡县制
【答案】郡县制是指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将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郡和县,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为郡守,掌全郡政务; 郡尉辅佐郡守; 监御史掌监察工作。郡下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县有大县小县之分,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县长; 县令、县长下设县尉、县皿,县尉掌管全县的军事和治安,县丞为县令和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秦朝建立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以后增至四十多个。
7. 宣王中兴
,厉王死【答案】宣王中兴是指西周宣王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兴局面。共和十四年(前828年)
于氦,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自西周中叶以来,西北地区的戎、狄、脸貌诸族逐渐强盛,而地理位置上临近西周王豁,故已成为周室的主要威胁。宣王多次对上述诸侯进行征伐,俘获甚众; 同时对东南淮夷、南方楚国作战,也数次获胜。为巩固战果,宣王还续行分封,在邻地边区又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在内政方面,宣王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下属的意见,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其在位46年,到后期国势又走向衰退。
8. 朱熹
【答案】朱熹是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是中国古代晚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学派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
,后徙居建阳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称晦翁,别称紫阳,庆元二年,落职罢福建)
祠,后致仕,卒后追谥“文”。早期主张抗金,中年以后转持消极防守,受业于李侗,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大成,建立了庞杂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晚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学派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曾被韩侘胄视为“伪学”加以禁止。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包括不能分离的“理”和“气“理”在“气”先;万物有万理,万理均源于“天理”,而“天理”即三纲五常,“去人欲,有天理”,“正心诚意”,“居敬“穷理以求仁”。生平只爱著书讲学,对经学、史学、文学、音律以至自然科学皆有贡献。弟子众多,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及后人编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
【答案】安史之乱是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又称天宝之乱。755年12月16日爆发,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一个月,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最终由三代皇帝平定,因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所致。它是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
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10.代田法
【答案】代田法是指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汉武帝末,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行此方法。其主要措施为把一亩地分成三刚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体养地力。下种时把谷物种在酬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刚里,这样作物人土深,抗风耐旱。加之配合便巧的农具,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每亩产量增加了一解到三解。它在用地养地、合理施肥、抗早、保墒、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间小气侯诸方面多建树,是后世进行耕作制度改革的先驱和祖师。
二、简答题
11.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小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有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国家实际的决策机构,虽然设有三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