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32中国史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官渡之战

【答案】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

,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五年(200年)

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租庸调制

【答案】租庸调制是指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 甘露之变

,唐文宗任用李训【答案】甘露之变是唐朝南衙北司之争的代表性事件。太和九年(835年)

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准各内外合势消灭宦官集团。开始时斗争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李训急于建功,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11月授意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卫大厅后的石榴树上降有甘露,以引诱宦官,围而杀之。但被宦官仇士良现场看破,李训、郑注、韩约等均被杀,文宗被监视,朝廷大权全归北司,史称“甘露之变”。

4. 九品中正

【答案】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巫为了拉拢士族,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延康元年(220年)命其制定,至西晋渐趋完各,南北朝时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的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它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5. 三冗

【答案】三冗是北宋时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简称。北宋时由于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人仕为官者不断增加,出现冗官现象。为了应付辽、夏侵扰,缓和与镇压农民反抗斗争,每逢荒年,政府即招大量的流人饥民为禁军或厢军,出现冗兵现象。政府每年要输送辽、夏大量岁币,与此同时,官员、军队的激増导致财政开支浩大,出现冗费现象。由于三冗的出现,宋朝在仁宗时,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形势。

6. 《洛阳伽蓝记》

【答案】《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城内外伽蓝(佛寺)盛景及豪门权贵、僧侣地主之骄奢的书籍。该书共5卷,由杨街之撰写,内容涉及政治、人物、地理、传闻、风俗、艺术、苑囿建筑等,并记述了当时繁盛的商业、贸易及外商活动情况,载有尔朱荣之乱。该书所引用的《宋云家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重要资料。后世的注本颇多,以清代吴若准集证校本为佳,近人周祖漠、范祥雍均有校注本,考证颇精详。

7. 急递铺

【答案】急递铺是金元时期传送公文的邮驿。金代在军马要道上每十里置一铺,铺头一人,铺兵三人,由所辖军射粮军内差担任,负责递送元帅府、六部文移,用跑步接力的方式日行三百里。元承金制,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铺兵五人,签贫户及漏籍户充役,免差发,负责递送省、台、院紧急公文,一昼夜行四百里。

8. 《授时历》

【答案】《授时历》是指元代王恂、郭守敬、杨恭懿和许衡等人创制的历法。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开始编订,十七年(1280年)冬完成,十八年(1281年)颁行,由郭守敬写成定稿。为创制此历,郭守敬等人制造了天文仪表,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和测量,汲取汉以来四十多家历法之长并汇集实测成果,极富创新。《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的现代理论值相比只差23秒,同现在世界上所用的公历(格雷高里历)一年周期相同,但比公历早了300年。

9. 李悝

【答案】李悝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

,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突法”

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十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10.弥兵之会

【答案】弥兵之会又称弥兵运动,是指春秋中期,宋国大夫华元、向戌等为了调解晋、楚两国之问的战争纷争两次召集相关国家在都城商丘西门外举行盟会,签订停战和约。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周围小国几乎都卷入战争。小国普遍厌战,晋、楚也疲于攻战。在此背景下,宋国前后两次发起“弥兵”运动。第一次会盟没有达到弥兵的预期效果,四年后爆发了晋楚郡陵之战; 第二次会盟共有14个诸侯参加,晋、楚两大诸侯国平分霸权; 齐、秦两国不作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两大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后,双方40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颇有好处。

二、简答题

11.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小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有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国家实际的决策机构,虽然设有三公,但三公已经被架空,只有议事权,而没有实际权力,且往往因为小事而被罢免。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从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

①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朝时称为内史省,主要负责定旨出命,中书省长官称为中书令,共两人; 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认为不合格的政令可以驳回,长官称为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