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32中国史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经》
【答案】《法经》是战国时由李悝制定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共6篇,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前4篇主要是对“盗”、“贼”施以关押、拘捕等处罚之法; 《杂法》主要规定了对轻慢法令、偷越城墙、赌博、盗窃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办法; 《具法》是对量刑轻重的有关规定。《法经》并非是单纯防范和镇压人民反抗的,也有一部分律条针对官吏腐败,对清明吏治、严肃法纪、安定社会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2. 孟子
【答案】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著名的思想家,著有《孟子》一书。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川答曾受业十子思的门人。他将孔子的学说继承并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仁”、
,主张“保民”,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义”。他主张行“仁政”
政治和战争多有所抨击。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因此他也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政治
上他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这是奴隶社会崩溃、庶民地位提高的反映。
3. 《甘石星经》
【答案】《甘石星经》是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在长期观侧天象的基础上所著,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著有《天文》8卷,约至西汉后两书皆被尊
,后人合称其为《甘石星经》称为《星经》。这部著作约在6世纪后佚失,散见于《史记》、《汉书》、
《晋书》、《隋书》等史书中。
4. 三长制
,北魏【答案】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确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486年)
政府下令实行三长制以代替宗主都护制。主要内容:每五家为邻,设一邻长; 五邻为里,设一里长; 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田地,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5. 东厂与西厂
【答案】东厂与西厂是明代的官署名,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东厂的创建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朱棣为了巩固政权,在迀都北京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
与锦衣卫均权势”。最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力,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东厂番子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搞得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引起朝野反对,被迫撤销。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又一度恢复,刘瑾被诛后,即废。
6. 秘密立储制
【答案】秘密立储制是指清代雍正帝以后皇位继承制度。清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初无定制,至雍正,遂创行秘密立储制。具体内容为:皇帝生前不立太子,但选定继位者,等皇帝去世后,朝臣将有关遗诏昭告朝野。一般为皇帝写下诸君之名,密封藏于匣内,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写一道由内务府收藏,以备核对。其特点在于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不受“嫡长”传统观念约束,并且也排除了统治集团中任何其他势力、个人对建储一事的干扰,是皇权强化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秘密立储之法尽量规避可能的夺位大战起到了减少储位纷争、保持政局稳定的作用,比前代的继承制更具合理因素。
7. 靖难之役
【答案】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皇位争夺的战争,又称靖难之变。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各王拥有卫甲士3000人至1.9万人不等,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更大;惠帝即位后,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所带来的威胁,采用齐泰、黄子澄之策,先后废削了
,燕王朱棣起兵于北平,以讨伐齐、黄为周、齐、湘、代、岷等内地诸王;建文元年(1399年)
,燕兵破京师(今江苏南京)惠帝死于宫中,燕王即位,名,号称“靖难”;建文四年(1402年)
是为成祖,历时四年(1399~1402年)的内战结束。“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8. 二帝四王之乱
【答案】二帝四王之乱是指唐德宗建中三年十一月至贞元二年四月,李希烈、朱韬、田悦、王武後、李纳、朱低等发动的叛乱。藩镇之乱平息后,为分散成德镇的势力,唐德宗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後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朱滔,令朱还范阳镇。朱滔、王武後因封赏不合己意,怨恨朝廷,魏博节度使田悦乘机派人以燕、赵、魏相依相存之势游说朱滔、王武後,于是形成三镇连兵反唐,推朱滔为盟主,又联络淄青镇李纳。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後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接受朱滔等的劝进,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其后建中四年十一月,朱韬之兄朱低在长安称帝,
国号秦,史称“二帝四王”。贞元元年朱滔病死,贞元二年李希烈被部将毒死,二帝四王之乱平息。
9. 古文运动
【答案】古文运动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骄文,提倡古文。古文是唐朝人对先秦两汉通行的散文体文言文的称呼,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同于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骄文。唐中叶,一些文人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遂大力倡导古文,逐渐形成社会风尚,此即古文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写了大量优秀的散文,气势雄健,奔放流畅,故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主
,张“文以载道”认为写文章应重视思想内容,但他所说的“道”是指儒家思想。柳宗元也主张“文
者以明道”。
10.李悝
【答案】李悝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
,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突法”
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十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二、简答题
11.简述元朝制度建设的特点。
【答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朝代,它的制度建设是其统治特点的集中体现。元朝从漠北草原游牧民族脱胎而来,尽管它是一个统治重心在中原的王朝,但在其国家制度的架构中,还保留有明显的草原游牧帝国的特征。
(1)大蒙古国被认为是“分封型家产制国家”。元朝建立后,国家体制基本是按照唐宋以来中原王朝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宗室外戚各居封地,与国家事务无关,高级官僚基本是由异姓贵族出任,元朝出现许多权臣,很少有皇室贵族干政的现象。
(2)元朝制度建设的最大特点是“蒙汉杂糅”,各种来源不同的制度构成一个混杂的体系而运作。
(3)在国家体制上,大量不适应汉地情况的蒙古旧制继续保留。游牧贵族在体制上有特权的保证,使得汉化难以深入;国家财政管理不规范,任用西域商人,采取掠夺民间财富的办法,加剧社会贫困;怯薛到元朝后成为宫廷军事贵族集团,严重干预朝政;各地设立达鲁花赤,实权大于地方官员。这些正体现了元朝作为进入汉地的中原王朝,制度整合水平低。行省制度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行省制度不但有利于元朝的中央集权,而且对日后的地方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在用人制度和原则上,汉人受到疑忌和排挤,汉人士大夫的政治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元朝不重视科举,对于唐宋以来在选官制度中日渐重要的科举制的发展,是一个挫折;胥吏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