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615心理学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海德提出的态度改变理论是( )。
A. 平衡理论
B. 调和理论
C. 分阶段变化理论
D. 认知不协调理论
【答案】A
【解析】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海德认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一致的压力。
2. 在他人先拒绝了一个大的要求以后,再向他提出一个更合理的要求时,往往容易被接受,这种技术被称为( )技术。
A. 英雄
B. 旁观者
C. 登门槛
D. 留面子
【答案】D
3.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尚焦虑者亲和倾向( )。
A. 较高
B. 较低
C. 变化不大
D. 很难预测
【答案】B
【解析】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
4. ( )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 家庭
B. 大学
C. 杂志
D. 意识
【答案】D
【解析】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杂志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5. 地震使人们都变得赤贫如洗,没有什么区别。在这一条件下,人与人交往、合作的社会地位障碍几乎完全消失,共同的地位、共同的模样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接受。这种现象被称为( )。
A. 共同事件效应
B. 隔绝人效应
C. 沦落人效应
D. 赤裸人效应
【答案】D
6. 如果一个人认为他是被关心和爱护的、被尊敬和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属于互相交流和负责任的网络,那么他就具有( )。
A. 自我概念
B. 社会支持
C. 自尊
D. 自我价值
【答案】B
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维纳提出的归因纬度的是( )。
A. 内在性
B. 普遍性
C. 可控性
D. 稳定性
【答案】B
【解析】韦纳提出的三维归因理论三个维度是:内外性、可控性和稳定性。
8.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的是( )。
A. 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B. 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C.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D. 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答案】D
【解析】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觉知不仅包括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觉知,也包括对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的觉知。
9. 人脑中己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
A. 角色
B. 印象
C. 自我概念
D. 图式
【答案】D
【解析】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10.社会认知论源于( )。
A. 精神分析学说
B. 拓扑心理学
C. 格式塔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学说
【答案】C
【解析】社会认知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源于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克勒和魏特海默等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
二、名词解释
11.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12.利他行为
【答案】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的行为。可将其分为:互惠互利式、行为操纵式、相互回报式、亲缘选择式等。其理论解释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利他行为对个体而言具有高生存价值,因此被遗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