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之教育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性教育经费
【答案】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这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也称主渠道。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事业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政府各部门用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国家财政偿还教育外资贷款的支出;国家财政其他预算内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动财力用于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的费用。
2. 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
【答案】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收费水平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变化1%,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的比例。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差异显著,最低10%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要远远高于最高10%收入群体,这也说明了低收入群体对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担能力,辅之以助学和奖学金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3. 复杂劳动
【答案】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与“简单劳动”相对。在同样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较多的价值。因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因而,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产品,在价值上等于若干个简单劳动的产品。复杂劳动折合成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把由教育与训练形成的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通常采取的方法。
二、简答题
4. 说明我国学校教师新的工资制度特点及问题。
【答案】(1)我国学校教师新的工资制度的特点
①与机关工资制度脱钩,建立了独立的、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
②突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强化了工资的激励机制。
③工资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尤其是高级职务工资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④建立了定期升级、正常增资的机制。
⑤建立了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性、保护性干预。
⑥国家干预、宏观调控与地方和基层的微观分配自主权相结合。
(2)我国学校教师新的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工资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
②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在国民经济16个大行业中,教职工的平均工资排在第11位。
③教师工资中,学校自筹部分占有很大比重。由于物价上涨,教师实际收入下降;各地区运用地方财力加大了津贴的比重,由于教师工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校自筹的,各学校教师之间收入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
④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新的工资制度规定乡财政比较薄弱的地区,教师工资
应由县一级统筹管理。但是在新的工资制度实施之后,一些地方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5. 教育事业费按分配方向列为哪些项目?
【答案】教育事业经费按分配方向使用可以列为以下项目:
(1)高等学校经费。包括国家、省市、各部门和地方所属的独立的科学研究机构经费。 (2)科学研究经费。包括中等和高等学校结合教学开展的科学研究经费以及教育部门和各地方所属的独立的科学研究机构经费。
(3)留学生经费。包括经国家批准,由教育部门统一归国的出国和来华留学生的经费,为出国和来华留学生所办的专门学校经费。
(4)中等专业学校经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等师范学校经费;教育部门、计划部门、财政部门、统计部门举办的各种中等专业学校经费。
(5)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指教育系统举办的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普通高中的职业班半工半读、半农半读中学经费。
(6)中学经费。主要指普通中学的教育经费。
(7)小学经费。主要指普通小学经费。
(8)幼教经费。主要指教育系统举办的幼儿教育经费。
(9)地方职业大学补助费、农民技术学校补助费。
(10)高等业余教育经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经费。
(11)初等中等业余教育经费。包括教育系统的业余文化学校、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和扫盲教育等。
(12)教师培训经费。包括教育系统的行政院校、教师进修院校、师资培训班、教师函授教育经费等。
(13)民办教师补助费。专指政府对农村县以下乡、村及城市市郊的民办教师补助。
(14)特殊教育经费. 包括教育系统举办的盲、聋、哑、弱智儿童学校及其他生理缺陷儿童和工读学校经费。
(15)其他教育事业经费。如教育部门直接开支的教学业务指导费。招生费、教材编审费、业务资料印刷费等。
6. 论述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作用。
【答案】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生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现代教育实现的。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
传递、积累和借鉴前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因为科学技术不是某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一个不断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的历史过程。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传授,使人类先前所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技术得以世代相传,继承下去,传递下去,为新的更高一级层次的科学技术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教育还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和开拓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教育是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要有一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的技术人员队伍和熟练劳动者队伍。前者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后者将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目前,我国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科学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还十分低下,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效率太低。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重视现代教育在科学变为生产技术中的作用。
(3)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因为教育是把人类长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经过有目的地选择、提炼、加工、概括而进行传递的,同时在传递过程中又有科学的讲授、传递方法和手段,因此效率比较高。所以,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传递和再生产的有效形式。通过教育可以大大缩短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目前世界各国特别重视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为高等专业技术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它具有发展科学、推广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功能。高等教育机构内有许多科研单位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它本身就是传递科学技术的场所,具有较好的信息资料和实验设备,具有一支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科学研究,并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师资队伍。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内系科专业和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术争鸣和科研氛围也很浓厚,再加之科研与教学可以互相促进,因此,十分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把高等学校办成教学、科研中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
7. 简要说明确定教育投资总量规模与速度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案】确定教育投资总量,必须遵循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要求的原则,即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指标。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高、规模大、速度快,则要求教育投资总量就多,反之则少。反映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指标有四种:
(1)义务教育普及率及增长率。具体指标数据包括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在校学生数、义务教育适龄人口数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