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584教育经济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产权
【答案】教育产权是教育范畴内的经济学概念,是指拥有举办教育机构财产的权利,即人们围绕着教育财产所结成的权利关系。从实际意义分析,教育产权主要是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财产权,简称学校产权或教育组织和机构的财产权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则包括学校和教育机构财产的使用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教育产权的特征:①教育产权具有产业性和公益性特性。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若进入教育市场,表现出来的是产业性;学校若组成一个非营利性法人组织结构,不加入市场进行交易活动,则表现为共有或公有产权特性。②教育产权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教育产权具有一定的法权形式,可得到法律和契约的保护。教育产权主体若属于私人产权,则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教育产权主体若为国家或集体公有产权,则具有排斥其他人员侵占或分割的排他特性。
2. 教育规模
【答案】教育规模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所拥有的人、财、物数量的总和。其标志着教育发达的程度。教育规模从其内部活动结构看,可分为教育投资规模、教育设备规模及教师和学生规模;从纵向结构看,可分为学前教育规模、初等教育规模、中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规模;从横向结构看,可分为学校教育规模和社会教育规模。其受人口数量及其年龄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规模适当可产生较高的教育效益。
3. 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
【答案】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教育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相对反应,以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表示,即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教育需求量的增长率/收入额的增长率。以
弹性系数,Q 代表需求量
,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I 代表收入,
求收入弹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表示需求收入代表收入的变动量,则需
二、简答题
4. 什么是教育产权? 它有哪些具体的特征?
【答案】(1)教育产权的含义
教育产权是教育范畴内的经济学概念,是指拥有举办教育机构财产的权利,即人们围绕着教育财产所结成的权利关系。从实际意义分析,教育产权主要是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财产权,简称学校产权或教育组织和机构的财产权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则包括学校和教育机构财产的使
用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2)教育产权的特征
①教育产权具有产业性和公益性特性。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若进入教育市场,表现出来的是产业性;学校若组成一个非营利性法人组织结构,不加入市场进行交易活动,则表现为共有或公有产权特性。
②教育产权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教育产权具有一定的法权形式,可得到法律和契约的保护。教育产权主体若属于私人产权,则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教育产权主体若为国家或集体公有产权,则具有排斥其他人员侵占或分割的排他特性。
5. 扼要论述教育服务的基本观点。
【答案】(1)教育服务,其主体主要是指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与物质生产领域联系紧密的高等专业技术学校教育,不应包含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
(2)教育服务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与其他商品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教育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商品性,教育服务就是商品。
(3)教育服务这种商品的特点,在于教育劳动不作为物,而是作为提供服务,提供的活动性的劳务或服务。这种服务或劳务本身具有价值,在市场上交换,同物质形态及其他形态的商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不同。
(4)教育服务买卖关系的实质内容是教育所培养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或者劳动力的劳动能力。教育服务作为买方,它需要培养劳动力的教育资金投入,即教育成本,也就是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和再生产费用,也可称教育费用、学习费用。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的价值,是伴随着劳动力教育程度即教育成本的提高而提高的。教育服务作为卖方则是将教育所培养的各种劳动力,投入劳动力市场,供业主选择和聘用。不同教育程度、具有不同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具有不同的价格,即工资水平。
6.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价值,因此与此相关联的是劳动者报酬应该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等。这些理论中包含许多关于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的思想和观点。因此,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价值学说是研究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具体分析如下: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指出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总价值是由二部分构成的,即劳动力本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劳动力子女所必须的生活
资料费用;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教育和训练费用,是劳动力价值总和的重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简单劳动,是指一般人类劳动,是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一定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由于复杂劳动需要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所以复杂劳动必然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由于
复杂劳动力比简单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也必须相应地付给较高的工资报酬。马克思指出,复杂劳动力的工资报酬应该是简单劳动力工资报酬的多倍或自乘。
(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指出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教育劳动能够创造社会经济价值,主要是指教育劳动成果即培养智力劳动力、熟练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与物质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物质财富。马克思关于教育将影响经济价值形成的思想,在当时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阐述,得出了科学结论,还没有对这一理论进一步从数量方面加以论证,没有使教育的经济价值定量化。但是马克思对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定性分析,为其定量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理论以及按劳分配的原则等,都为从数量上研究确立计算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7.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教育资源利用率也称作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改革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率的根本途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
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是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外部条件。宏观的投资决策是学校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前提条件,学校只能在宏观决策给定的条件下进行工作,因此政府的计划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必须协调各自的工作,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2)改进和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
学校教育投资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采用何种投资管理体制,如何管理教育投资,也是影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①在教育投资的预算管理上,应逐步实施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制度,保证教育投资足额到位。 ②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定员定额制度。定员定额是教育投资管理和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制度。通过定员定额不仅能促进教育投资总量的増长还能促使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提高。
③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和经济核算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学校后勤服务的单位实行半企业化或企业化管理,实行经济核算制。
(3)建立最佳的人力、物力结构,充分发挥学校规模的效率
学校规模的大小主要指教师数、在校生数和各项物质设备的多少而言。规模过大或过小都直接影响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只有在适度规模时,才能使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得到最好的发挥。
(4)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管理可以出效率,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财、物得到合理而充分的使用,既能减少消耗,又能增加产出。因此,提高学校工作的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5)实行人才培养的成本核算
针对目前高校效率下降的问题,应该对教育部门的财会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逐步推行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教育人、财、物的各种配置和使用规定合理的标准定额,使学校有所遵循。减少人、财、物配置和使用上的盲目性。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更加自觉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