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马桥词典》是一部以词典的形式写的小说,2000年被推选为 “二十世纪华文文学百部经典” 之一。小说以文革时期,中国南方楚文化发源地 “汨罗河” 附近一个名叫 “马桥” 的村庄为历史背景, 来叙述阐释属于马桥人的词汇。原作作者韩少功在《马桥词典后记》中说:“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一部词典,对于他人来说不具有任何规范的意义。” 这句话预示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性与文章中独特且丰富的、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因素有关。而且韩少功在小说中大胆采用了许多自创的词汇和语句,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故事背后所隐藏的庞大的历史背景。本文在简要追溯西方阐释学发展的基础上,概述了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有关 “理解的历史性”、“偏见”和“视阈融合” 理论及其对接受美学的影响,强调了理解的普遍性、创造性、历史性,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化视阈翻译中的翻译策略选择、翻译接受评价、以及翻译中存在的误读等历史性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批评模式,从理论上印证了文化过滤现象的历史根源。本文着重借鉴西方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马桥词典》的翻译。作者结合奈达对文化的分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从阐释学角度看《马桥词典》中这些相关文化因素即为 “合法的偏见”,是由理解的历史性构成的;并运用阐释学中的相关理论和观点来分析和评论《马桥词典》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和接受效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