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806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分工

【答案】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对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的最大影响因素。

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互动频率加大,这就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往往出现犯罪、以强凌弱、战争等极端的冲突形式,这些冲突形式直接破坏着维系社会团结的基本道德规范,破坏着社会团结的基础,使社会面临解体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职业专门化是减弱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止社会解体的一种合理选择。职业专门化不仅不会破坏人们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在从事各专门职业的人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由于社会分工提高了各个专业的工作效率,使得同一空间内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所以,凡是具有高密度人口而又从生存竞争中保存下来的社会都具有较发达的社会职业分工。

社会分工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社会后果:首先,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体意识;其次,造成了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这两方面的后果为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2. 结构化理论

【答案】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和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3. 社会唯名论

【答案】社会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它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社会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4. 社会团结

【答案】社会团结是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

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一范畴是涂尔干用来研究社会团结的主要划分方法。

二、简答题

5. 如何评价齐美尔在文化问题上的悲观主义观点?

【答案】对齐美尔在文化问题上的悲观主义观点的评价

(1)一个坚持用矛盾分析方法理解世界的人,在他的脑海里一定存在许多让他无限困惑的矛盾。齐美尔在社会群体多样化和多重化中看到了人类自由的希望,然而,他在反思与社会群体多样化和多重化同一过程的西方文化时,却表达了一种关于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的悲剧意识。

(2)创造文化的冲动和现实过程永不终止,而被创造出来的文化又有相对稳定性,创造冲动和创造过程只有不断突破既成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才能实现自己的能量和价值。于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形式之间发生了持久的冲突。

(3)文化创造以文化创造者内化已有文化形式为前提。因为文化创造是继承中的发展,连续中的创新,所以创造者必须把已有的文化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才能展开继承性、连续性的创造活动。文化悲剧就在这里诞生。无论在什么时代,教师们都极力主张学生尽可能接受文化遗产,认为只有站在坚实而丰厚的知识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这是一个缺乏反省的常识。其实,学习和接受已有文化知识还有其负面效应。复杂的文化观念和庞大的文化系统,有可能成为抑制文化创造者思想灵感的沉重负担。继承文化传统的本意是创造文化,可是事与愿违,继承越多,创造力越弱。

(4)文化形式和文化传统源于文化创造,反过来又作为文化创造的对立物限制着文化创造,用辩证法术语说这是文化的异化。齐美尔把文化异化看成不可避免的社会过程,在文化体系不断膨胀、文化形式不断分化的现代社会,文化异化更为严重。他预言:异化的文化牢笼将禁锢创造的冲动,人类心灵将在客观文化世界的压抑下不断衰退和悲凉。

6. 什么是形式社会学?

【答案】形式社会学:

(1)齐美尔认为,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率和密度,以至于人们能够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因而社会学需要研究人们交往的基本过程和形式以及社会组织类型。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

(2)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这些基本的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特别强调社会学要研究各种社会交往的形式,他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就是“从各种现象中分出社会交往的要素……如同语法把纯粹的语言形式与这些形式赖以存在的内容分开一样”。齐美尔被认为采用形式主义方法来解释社会,这就是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7. 怎样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答案】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1)福柯对历史的考古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2)福柯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查,这与他对现实的历史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福柯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一样,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善变的踪影。

(3)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因此,对现实和历史都不能不加怀疑地理解和解释,而要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开展批判性地阐释。福柯像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网络联系。并且,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从未被隐没,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这些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4)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因此,福柯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三、论述题

8. 如何理解社会互动形式与社会互动矛盾、社会互动规模的关系?

【答案】(1)社会互动形式与社会互动矛盾的关系

①统治与服从

a. 服从于个人

服从个人是领袖或英雄以个人形式对社会成员的统治,领导者依靠自己的权力、魅力来赢得社会成员的认同,然后采取各种手段使自己的意志变成社会成员的一致行动,统治与服从的矛盾因此而得到了协调。

服从个人最大的弊端是容易产生领导者和服从者之间的对立,并且往往服从者因为对领导者的共同不满而一致地同领导者形成对立,相反服从者一致地赞同领导者的行为却很难发生。

服从个人可以分为等式服从与等级式服从。

b. 服从多数人

服从多数人的模式被齐美尔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因为多数人组成的统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个人的偏见, 能够使服从者获得比较公正、不太严厉的统治。

在多数人统治中,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常常融入群体意志,或以群体意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个人在统治权力行使中的介入性,往往由此而出现统治者逃避个人责任,不能根据个别情况而对统治作出适当调控,结果产生对服从者更无情的控制。

c. 对思想原则的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