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806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答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帝国主义时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的文化层次上的各种社会矛盾。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主要包括:①客观性与个性的矛盾。齐美尔认为,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矛盾,是文化的客观性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②社会与个人的矛盾。个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而不能与它脱离,但同时又与社会相对立。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要处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结成一定的群体,直至组成国家。现代组织和社会需要的是协调一致的目的和行动,但是这种集中和专门化是以牺牲个人的丰富性为代价的。

2. 脱域机制

【答案】脱域机制即“社会制度的抽离化”,这种抽离化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征符号,一种是专家系统。象征符号是指一套抽象的中介系统,其典型形态之一是货币,专家系统是指技术职能或职业性的专家评判体系。这种制度抽离化建立了与前现代社会不同的安全与信任系统,但它是建立在人的无知基础上的,因此也带来巨大的风险,形成一系列的现代性的后果。

3. 工具合理性行动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借助理性达到自己目的的目的。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4. 社会整体观

【答案】社会整体观认为社会就其实质来说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二、简答题

5. 怎样认识吉登斯关于社会理论同社会学关系的论述?

【答案】(1)社会理论的含义与对象

①社会理论涵括了吉登斯认为各门科学所共同关注的那些论题。这些论题的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②社会理论研究的对象:社会理论研究人的社会行动及行动中的个人,是关于社会行动、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定性研究。

(2)社会理论同社会学的关系

吉登斯所理解的“社会学”并不是有关人类社会整体研究的一门通用学科,而只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只关注“发达的”或现代的社会。充其量可以把社会学理论看作更为普遍的社会理论的一个分支,但它不能保有充分独立的身份。吉登斯不仅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区分了社会理论与社会学,而且还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限制在发达的现代社会。吉登斯关于社会理论同社会学的区分,仅仅在社会理论同实证社会学之间成立。

6. 简述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化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该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1)吉登斯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强调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因素的连续性。吉登斯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①他认为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意识不应简单地称之为“自我意识”,而应当认识到它是一种“人类意识”,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是人类行动者认识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

②吉登斯论述了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共同知识”。吉登斯认为,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到的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

(2)吉登斯采用“方法论置括号”的方式分别论述了行动理论和制度理论。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

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和规则的解释是一致的。他把结构理解为规则和资源的统一,“规则有一点显著的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脱离实践、在实践之外的规则是不存在的。社会结构化,是人们按照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通过社会实践而展开的,人们思想意识活动在社会结构化过程中充当能动的支配性因素,无论是社会结构化中的制度重构,还是其中的群体与组织的变迁,都要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寻找它的动因。并且,人们的思想意识本身是具有二重性结构的构成因素。

(3)吉登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工业主义、行政监控和军事暴力等现代性制度的作用下,人

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三个方面:

①时空分离:跨越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并一直到包括全球体系的状况; ②抽离化机制:由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所组成;

③制度反思性:定期地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情境上,并把这作为制度组织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

吉登斯把这三种变化看作推动现代社会生活和个体自我认同发生转变的“现代性的动力”。吉登斯的理论之所以称为“结构化理论”是因为他认为行动与结构是相互构建的,并不是单向度的影响,吉登斯用“结构二重性”试图打破个体与结构的二元对立,克服社会学中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对立的,在方法论上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和个体主义方法论和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对立。

7. 韦伯整个社会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围绕这一中心问题阐述其理论观点的?

【答案】(1)韦伯整个社会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思想一一“解释性地理解”,即理解社会学。

(2)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韦伯认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科学,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由此可以看出,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到人的社会行动上面,并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的理解”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社会学方法论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韦伯社会学建立因果性、规律性认识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的特点表现为:

a. 作为理智上的概念工具,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

b. 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它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带有共性或规律性的特点。理想类型的建立,对社会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③韦伯从理想类型的思想出发,对社会行动作了区分。他将社会行动分为以下四种:

a. 目的合理的行动;

b. 价值合理的行动;

c.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

d. 传统的行动。

三、论述题

8. 试论新功能主义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老一辈社会学家的隐退,新一代社会学家的崛起,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景象。新功能主义的兴起就是一个重要表现。新功能主义观点的最有力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他首先使用了“新功能主义”一词,并在此方面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