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利用率

【答案】土地利用率是己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与利用技术水平、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等。衡量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指标有农业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土地利用率、垦殖指数、复种指数。

2. 水运用地规划

【答案】水运用地规划是指利用天然航道或者疏通改造的航道,在需要而又可能的情况下,利用灌溉为主的大型渠系以发展水运而进行的规划。在规划时,应进行水系的全面考察,根据流量、流速、水深、河床宽度和客货流向、运量等因素,确定水运工具、水运能力和相应的码头、船闸、导航设施等规划方案。

3. 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受地域分异规律支配的这种分化,造成各地土地利用的模式和水平差别很大。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二是地球的内能。它们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上或时间上的作用都是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两者在地表自然界中异质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规律,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4. 引水工程规划

【答案】引水工程就是对水资源的利用而进行的规划设计,引水工程随水源类型、水位和水量的状况而定。引水工程规划包括四个形式: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抽水取水、水库取水。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答:者海塘; 洪标准、堤防工程规划堤防一般是用土料做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修在江河两岸的叫做江堤、河堤; 修在海边的叫做海堤或修在湖洼周围的叫湖堤、抒、坑; 修在潭边的叫民烷。堤坝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拟定堤防防堤防间距顶高程的确定、堤防标准断面的确定。

5. 地和地价理论

【答案】地租地价理论是非常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也是土地利用的最基本原理之一。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而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土地之所以能够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是因为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效用。

6. 公众参与技术方法

【答案】公众参与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确定公众参与的对象、规划宣传、增加公众参与的途径等。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对象包括土地规划专家、设计专家,用地单位,涉及的社会、经济、自然问题方面的专家学者、规划区域的政府部门以及区域的群众。宣传可以普及土地规划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公众对微观规划层面的认识,拓宽公众参与的广度。职能部门必须尽可能全面考虑:从与个人或社区的交流到与公众共同参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共同分享信息。

二、简答题

7. 如何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发展力一向应是整合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将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融为一体; 重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等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应包括土地利用的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2)将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整合到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中来,即在县(市)域以上范围主要是编制区域规划。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两个专项规划进行编制和协调,在区域规划确定了城镇体系后,再分别在所划定的城市区域编制城市规划(核心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在城市以外区域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

(3)将同时存在的数种规划,如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土地整理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旅游等规划纳入一个规划体系。

8.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答案】项目一般是指在土地开发整理区内安排的、在规划期内组织实施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活动。省级和市级规划确定的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一般以项目规模作为划分依据; 县级规划确定的项目不分重点和非重点,统称项目。

(1)项目及项目类型

①项目类型。项目一般按照相对单一活动类型划分,可分为土地整理项目(包括耕地整理项目、其他农用地整理项目、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和土地开发项目。

②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是对项目特征的基本概括,应体现项目地点和项目类型等。项目的具体名称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

③项目编号。项目编号必须是唯一的,项目编号用9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6位为国家行政

,GB/T2260~1999),后3位为项目顺序号。 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2)项目选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以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影响;

②集中连片,且具有一定规模;

③具有较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

④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⑤地方政府和公众积极性高,资金来源可靠;

⑥对实现规划目标起支撑作用;

⑦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农村居民点整理除外)。

(3)项目选定的方法

①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划区结果和规划目标,初步提出项目类型、范围与规模; ②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③与有关部门协商,进行综合平衡;

④确定项目的界线、测算面积。

9. 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应从哪几个条件入手? 城镇用地评价的结果怎样?

【答案】(1)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一面入手:

①自然环境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是从气候、水文、地形等条件来说。

a. 气候条件:影响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像等方面。 b. 水文条件:主要指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c. 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及土质的建筑力学性质,是确定建筑承载力的依据。

d. 地震资料:一般六级地震以下地区,建筑物不受破坏影响; 在七级以上地震区,须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九级以上地震区不宜拓为城镇用地。

e.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指冲沟,喀斯特现象(溶洞)、滑坍、沼泽、石洪、沙丘及矿区采空区等。地段须事先采取必要治理措施并经详细论证,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作为城镇用地。

f. 地形条件:从城市建设要求考虑,地形起伏在5%左右对各项工程设施不产生很大影响,当地面坡度在6%~8%时尚可较好地对街道定线,而当地面坡度在8%~12%(4.5度~7度)时,小宜作为城镇用地。从排水要求考虑,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5%。

②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从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对外交通运输条件、水资源条件、能源条件来谈。

a. 工业基础。包括主要资源,综合原料、燃料基地的规模,交通运输,给排水,工业协作等条件,工业布局特点是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

b. 农业基础。农业是向城镇提供商品粮、劳动力、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的基地,又是工业的市场,因而农业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c. 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包括铁路、公路、航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也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城镇规划必须详细研究周围地区交通条件及解决对外交通问题的相应办法。

d. 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已日益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镇发展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水资源保证。水资源间题应当在总体规划阶段用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解决,给予保证。

e. 能源条件。主要指电能的保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