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理工大学996土地利用规划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利用需求量

【答案】土地利用需求量是指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分析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预测而得出的规划期间各业用地的需求量和用地规模。土地利用需求量可分为农业土地需求量和建设用地需求量两大部分。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发展规划及人口发展规模为依据,对一定区域和一定时期内各业用地的需求量进行测算,弄清各业发展所需的用地数量以及各业用地之间的发展状况,为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以及编制土地资源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 弹性理论

【答案】弹性理论是指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导致规划主体和规划客体在时间、空间乃至上层建筑层面上的弹性变化。弹性理论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规划的弹性是一种动态的思想,面对规划中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各种非理性行为,这种动态思想使规划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规划的弹性强调规划各方选择的多样性,包括规划工作者与参与者、规划的目标、规划的技术方法等。

3. 地和地价理论

【答案】地租地价理论是非常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也是土地利用的最基本原理之一。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而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土地之所以能够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是因为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效用。

4. 土地整理潜力

【答案】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使待罄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

5. 公众参与技术方法

【答案】公众参与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确定公众参与的对象、规划宣传、增加公众参与的途径

等。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对象包括土地规划专家、设计专家,用地单位,涉及的社会、经济、自然问题方面的专家学者、规划区域的政府部门以及区域的群众。宣传可以普及土地规划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公众对微观规划层面的认识,拓宽公众参与的广度。职能部门必须尽可能全面考虑:从与个人或社区的交流到与公众共同参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共同分享信息。

6. 土地利用率

【答案】土地利用率是己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与利用技术水平、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等。衡量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指标有农业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土地利用率、垦殖指数、复种指数。

二、简答题

7. 简述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内容。

【答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内容各有侧重: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制定全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和政策,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 省、地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提出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出本行政区域内补充耕地区域平衡的原则、方向和途径,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方向; 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作为确立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依据。

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省级和地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内容:

①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的背景与条件;

②调查评价并测算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

③确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和任务;

④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总体安排;

⑤划定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安排重点工程、提出重点项目;

⑥制定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区域平衡方案;

⑦估算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评价预期综合效益;

⑧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内容:

①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的背景与条件;

②调查、测算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

③确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和任务;

④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总体安排;

⑤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区,确定各区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向和重点;

⑥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位置、范围和规模:

⑦分类分期测算规划期内土地开发整理投入量,并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⑧制定实施规划的技术、经济、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8. 如何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

【答案】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主要包括耕地、同地、林地、牧草地、水产养殖地等的需求量预测。具体预测过程如下:

(1)耕地需求量预测

首先确定各类农产品的数量,然后对规划期末各类农产品的耕地单产进行预测,由各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和各类农产品的耕地单产即可得到耕地的需求量。

①农产品需求量预测。具体步骤为:

a. 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的预测。根据当地自然、经济状况和消费的现状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参考省、国内高收入地区、高收入户和国外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时的消费结构,预测本地区若十年后的消费水平。根据人均食物消费水平和城乡人口数(人口预测结果)即可求出预测区域内各类食物消费总量。

b. 各类食物商品量预测。食物商品量有调入和调出两种,具体预测可以从计划内和计划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c. 农产品需求量预测。根据各类食物消费总量和调入、调出量以及其他需要,首先对食物产品数量按直接消费、间接消费、其他消费分别预测,然后再根据农产品的转化率计算农产品数量。

②耕地生产力预测。常用的耕地生产力预测方法有因素分析法、自然增长法、回归分析法。 ③耕地需求量预测。根据某种作物农畜产品需求量和耕地产出,可以用公式,求得预测期末的耕地面积。

(2)园地需求量预测

通过调查,首先确定规划区域内目标年人均各类果品、茶叶的消费量,在乘以目标年人口总数,可以得到规划区域内人口的需求量; 根据与区域外果品、茶叶市场的经济联系来确定向本地区调人或从本地区调出的商品量,从而求得本地区内需要自产的果品和茶叶数量。其次,根据各类果园、茶园树种茶种的生物特性、树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来预测目标年果品和茶叶的单产。最后依据果品和茶叶的需求量及一者的单产量推算各类园地的用地面积。

(3)林地需求量预测

林地需求量预测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和保护生态平衡及人民生活对林业生产的要求。林地需求量预测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用材林用地预测、防护林用地预测、薪炭林用地预测。

(4)牧草地需求量预测

牧草地需求量预测要首先预测各类畜产品的需求量和对役畜的需求量。畜产品主要是指肉、蛋、奶、皮、毛等。对各类畜产品的需求量预测,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规划区域内需求量; 其二,从规划区域内向外的调出量和从区域外的调入量。

(5)渔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渔业用地需求量预测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考虑:预测水产品的需求量、计算水产品需求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