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从众

【答案】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等。

二、简答题

2. 印象形成中的三种信息整合法则是什么?

【答案】个体只有接收到大量有关他人的信息刺激之后,再对其进行处理,才能形成一种印象。整合信息的三种法则分别为:

(1)平均法则

平均法则(average principle )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某人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给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对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那么,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

)4=3.25,乙的得

分是

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此人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2)叠加法则

叠加法则(additiveprinciple )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时倾向于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根据这一原则,上述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可见,平均法则和叠加法则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平均法则更正确。

(3)加权平均法则

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averaging )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即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时尚”。

3. 一些夫妻为什么要离婚?离婚后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答案】(1)离婚原因

①引起离婚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外遇”。

②离婚的其他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a. 心理因素,包括粗暴、不尊重和性格不合;

b. 性的因素,主要指性欲不满或者没有生育;

c. 社会与行为因素,包括亲属关系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犯罪。

(2)心理感受

①解脱感

相关调查表明,离婚之后,超过一半的人具有轻松感和解脱感。多数离婚者对自己的选择是肯定的,并且将此作为一种解脱。

②孤独与心理震荡

大多数离婚者在离婚后由于缺乏夫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感到孤独,同时,离婚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情震荡。

③处世的尴尬

离婚者还往往感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在李银河等的调查中,76.1%的人认为自己处于猜疑、议论和讥讽之中。同时,由于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使离婚者感到难以忍受。

④对前配偶的态度

尽管离婚之时抱有厌恶和仇恨,但是在离婚之后,一些人会回忆起原来配偶好的地方,产生怀念和思念之情,或者抱有好感,有一些人甚至想到与前配偶复婚。

4. 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是贝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用于解释个人理解自己的特性、偏好等。其要点包括:

①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它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

②个体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的。由于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因此个体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上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如果个体未受外部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行为,那么该行为就能真实地表达个人的内在特性;反之就不能代表个体内在的状态、特性或态度。

③自我知觉理论反对费斯廷格的用假设性的个人内心状态去解释人类行为的认知失调理论。贝姆认为个体的认知调整不是态度改变,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知觉。

5. 宣泄与移情能力的培养都可能是有效的减少侵犯性的途径。请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作用机制。

【答案】(1)宣泄作用机制

宣泄可用挫折一侵犯理论来解释。人们一旦被挫折的情境惹怒,愤怒的情绪状态就会作为一种有侵犯危险的心理准备而存在。被激起的愤怒情绪必须得到宣泄,才可以降低侵犯性。宣泄是对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而言的。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际地经验侵犯行

为,或想象、目睹别人的侵犯行为反而会更增加侵犯性。适当的宣泄是一种很好的消除人的怨恨与侵犯冲动的方法。

(2)移情能力培养的作用机制

移情是一种对他人情绪的反应的能力,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并且能够由真实的或想像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如日常生活中十分易于运用的角色扮演方法,是移情能力培养的良好方法。通过移情过程,个体能够真实体验别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内心状态,并在真实行为中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对别人心理上的影响,从而减少了侵犯。

6. 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各种因素并举例说明。

【答案】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影响从众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有:

(1)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从众的比率即会大大下降。

(2)群体的规模

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但最高的从众率出现后,即使一致性的群体规模再大,也不再导致从众率的増加。相对于女性,男性从众率的最高点出现稍晚一些。

(3)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

①判断涉及的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人们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越高,从众率越低。

随着问题的模糊性增加,人们会由于自身的判断失去明确的参照而倾向于从众。问题越困难或缺乏客观标准,从众率越高。女性在相同的困难程度下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

②个性特征对于从众性的影响已经为许多研究所证实。

具有以下特征的被试从众性较低:自我评价高,表现一致的独立行为,有自信,果断性强,认知方式倾向于场独立等。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当一种意见一旦被表达出来,人们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选择了某种态度。如果迫于压力而从众,人们也会明确知道自己屈服群体压力而做出了态度改变。这种意识会激发人们的抗拒反应。如果意见是当众表达的,则还涉及在公众面前是否有独立性,是否有坚持自己意见的自我形象问题。这种意识会使人们选择不从众的倾向更为强烈。研究表明,随着自我卷入水平的增加,人们保持自己最后行为与原先判断相一致的倾向也越来越强烈,因而从众的比率也越来越小。

(5)文化差异

从众率存在着民族差异。挪威人的从众性总是高于法国人。不同国家的少年对习俗道德标准的遵从有着很显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