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之社会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案】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是相对于对称性社会互动而言的一种沟通和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等不对等。其三种主要形式为:暗示、模仿与感染。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

因为在这些互动形式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暗示者与被暗示者、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感染者与被感染者之分。

二、简答题

2. 简述领导者的心理影响力。

【答案】领导者的心理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和改变事物、他人心理和行为状态的力量。影响力是一个矢量,可以通过方向和大小两个指标来衡量。影响力是领导有效性的关键,也是领导者具有领导能力的标志。领导者的影响力可以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1)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是社会、组织赋予领导岗位的,具有强制性,迫使被影响者服从。强制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肉体折磨、经济制裁、心理挫折、消息封锁、舆论围攻等。权力包括暴力和威胁。权力影响力来源于群众的统一意志。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来源于他对群体内的资源的控制,其中包括物质资源控制、社会资源控制和精神资源控制,而这些正是群体成员们所需要的。

(2)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者自身具有的、对人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是建立在信服和敬佩的基础上的。构成非权力影响力的因素有四个:

①品格因素,主要包括付出、使命、上进、道德、品行、作风。优良的品行使人产生由衷的敬爱感,能吸引或诱导人去仿效;

②智能因素,包括知识、技术、智力和能力,具有较高水平智能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非权力影响力;

③感情因素,感情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关系,能使人产生亲切感;

④领导艺术,即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创造性方式、方法,又称为领导技巧。

3. 爱情的产生由一个重要的情绪理论来解释,这个理论的名称和内容是什么?

【答案】(1)理论名称:情绪二因素理论。个体爱上了特定异性,必定有个起源。情绪的二因素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爱情的产生。

(2)情绪二因素理论的内容:情绪二因素理论认为,作为特定情绪,它是生理唤起与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个体由于一些自身不明确的原因引起了生理唤起,而这时他正与一个异性在一起,就会把这种生理唤起归因为由对方引起。在合适的生理唤起与对异性的认知的综合作用下, 这种生理唤起就易被感受或命名为爱情。生理唤起是泛化的或者是未分化的,它几乎可以由任何一种刺激引起,比如运动、恐惧、愤怒、噪音、注射肾上腺素等。这些生理唤起只要与合适的认知线索结合,都可能被当作爱情。

4. 社会在不同时期暴力犯罪的比率也是不同的。你如何解释这种差异?

【答案】暴力犯罪的比率因社会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现象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在社会动荡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高。混乱的社会秩序、动乱的社会环境易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即出现了去个性化状态,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暴力犯罪等行为増加。如在我国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盛行,许多无知的人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肆无忌惮地践踏法律,进行打、砸、抢、抓,侵犯人身权利、侵犯财产,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致使社会秩序混乱,暴力犯罪比率大幅增加。

(2)在社会稳定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低。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得到来自社会和群体的承认、保护、尊重、友谊、力量等,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再加之政府对犯罪的高度重视、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各界对暴力犯罪不同程度的防御与打击,从而使得暴力犯罪的比率有所降低。以我国的历史情况为例:1978年以后,面对日益增多的暴力犯罪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8个单位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接到这一报告后,对该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与关心,并于1979年8月17日以党内58号文件的形式,迅速批转了该报告,要求全党立即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暴力犯罪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效地预防了人们暴力犯罪的发生,从而使得暴力犯罪増长的趋势有所缓减。

5. 试述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认知失调论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失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

(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

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并且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找出外部理由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2)减少认知失调的策略:

①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②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

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6. 领导行为与情境的关系是什么,如何选择适宜的领导行为?

【答案】(1)关系

领导与情境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领导行为或领导方式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它们本身,而且取决于被领导者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领导有效性是领导方式、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函数。即:领导有效性=f(领导行为•被领导者特性•环境)

(2)方法

①领导的连续带模式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了领导的连续带理论(continuum theory of leadership)。

当下属有才干,能独立处理问题时,采用以部属为中心的领导行为;当下属无能时,采用以主管为中心的领导行为。当下属有独立自主的要求、做好了承担任务的准备,并且理解了群体的目标和任务时,应更多地以部属为中心;反之,则应以主管为中心。

②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 of leadership)首先由卡曼提出,随后由赫西和布兰查德予以发展。

a. 当下属多数处于不成熟阶段时,选择高工作、低关系的命令式领导;

b. 当下属多数处于初步成熟阶段时,选择高工作、高关系的说服式领导;

c. 当下属多数处于比较成熟阶段时,选择低工作、高关系的参与式领导;

d. 当下属多数处于成熟阶段时,选择低工作、低关系的授权式领导。

③通路—目标模型

通路—目标模型(path-goalmodel )又称为目标导向模型,是由伊万斯首先提出,后由豪斯加以发展的。这一模型结合了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