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二、简答题
2. 简述造成冒险转移的原因。
【答案】冒险转移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人们在独自进行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的选择成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而如果改由群体共同决策,则最后的决定会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造成冒险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与个人决策的情境不同,群体决策情境为评价情境,个人需要提出一个为群体其他成员所赞赏的选择。如果在决策上显得过于谨慎,个人会担心被群体成员视为胆小、保守、缺乏气概。
(2)责任分散。群体的背景会直接导致个人行为责任意识的下降。责任意识下降的直接结果,是使人们的冒险性得到鼓励。行为责任意识下降时,个人会变得敢于尝试通常被自我控制所抑制的行为。
(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人们倾向于对高冒险性的人有较高评价。日常生活中的斗牛、骑野马表演、竞技、空中飞人、走钢丝等冒险活动,广泛吸引了人们赞赏、羡慕的眼光,表演者也被视为英雄。这样,在人类的文化价值中,高冒险被与英雄气概联系到了一起,从而使人们倾向于鼓励冒险。群体的鼓励冒险倾向,也正是来自于这种文化价值倾向的影响。
3. 服从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服从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合法权力
合法权力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按整体功能要求组织起来的结构化实体。这一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占据社会结构特定位置的人,通过规范化的社会角色联系,就获得
了指挥、命令某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不仅稳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使一部分人获得指挥另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而被指挥者有服从的义务,如老板与雇员、军官与士兵、上级与下级等。更重要的是,临时性的社会角色关系也使在社会结构上处于有利位置的人获得指挥别人的权力,而被指挥者有义务服从指挥。但是临时性的合法权力,是同特定的情境或领地相联系的,一旦脱离该领域,角色关系无效。
(2)责任转移
相关的研究表明,服从权威和责任转移是人们非常稳固的心理机制。如果人们服从权威的结果是伤害到别人,他仍然倾向于服从权威的命令,是因为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权威,认为自己仅仅是权威人士的代理人,不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在这种心态下,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更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关心行为的后果。实际上,这是一种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降低对自身行为控制的另一种自我意识水平下降的现象,与去个性化状态有共同的特点。在归因上,没有权威在场时人们更容易将行为责任归于本人,开始倾向于用独立的普遍道德原则评价自己,从而拒绝服从的人数显著增加。
4. 为什么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
【答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协调操作的动态过程。在双方都创造意义时,人际互动才可能实现。单方面传递信息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传播或信息传递。有效沟通需要沟通双方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主要是因为:
(1)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因此,沟通的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
(2)人际沟通借助言语和非言语两类符号,这两类符号往往被同时使用。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3)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沟通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如乙的言语是对甲的言语的反应,同时也是对甲的刺激。
(4)在人际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这不仅指双方应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语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沟通场合以及沟通者的社会、政治、宗教、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都会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影响。
5. 沟通过程的倾向性与方式与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会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人际交往风格指人与人交往的倾向性行为方式和态度。沟通过程的倾向性与方式因人而异,可将其分为自我克制型、自我保护型、自我暴露型、自我交易型、自我实现型五种类型。它们与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呈现出对应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自我克制型。他们常常孤立于别人之外、属于孤僻离群的人。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
际交往风格为:对待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开放性偏低,反馈倾向也偏低。
(2)自我保护型。他们喜欢探究别人,评论别人。但是,他们进行反馈是用以防止自我暴露及遭致别人评论的防范措施。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给别人以反馈方面偏高,但是对待别人和接受别人方面的开放性偏低。
(3)自我暴露型。他们通过不断要求别人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来迫使别人注意自己。而且,对于接收的反馈几乎没有实际想法。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在给予反馈方面偏低,而在对待别人及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很高。
(4)自我交易型。他们常常愿意给予反馈,而且当与之打交道的其他人持同样态度时是开放的,常把自己当作一个交易点或协商点。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给予反馈方面及对待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都属中等。
(5)自我实现型。他们能自发地提供有关自己的适量信息,寻求反馈,以建设性的和非防御性的态度提供反馈。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在给予反馈及在对待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都偏高。
6. 试述归因训练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答案】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分为两条途径:
(1)错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
①理论基础: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二因素论。
②基本过程:生理唤醒处于积极状态时能够増强愉快的情感,而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增强愤怒的情感。通过由不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所期望的情绪归因,从而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③应用:主要用于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抑郁等方面的治疗。
④评价: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得到广泛的实验支持,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training )
①再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a. 团体发展法
理论基础:韦纳等人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过程:小组成员讨论和分析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或受过训练的教师引导正确的归因;填写归因量表;心理学家或教师进行统计分析;对小组成员做出反馈,指出归因偏差;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
应用:可以定期在学校进行,要求学生能主动配合。心理学家必须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了解和记录学生行
为的情况。比较有效的途径是让教师掌握归因训练的知识和技能,把归因训练结合到教学工作中去。团体发展法比较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
b. 强化矫正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