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跨学科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二、简答题

2. 试述合作与竞争的心理趋势。

【答案】(1)合作与竞争的策略取向

①不同问题情景的策略取向

a. 纯冲突。如一方赢另一方必定输。

b. 纯合作。即双方一起赢或一起输,双方利益一致。这时的问题在于自己推测对方的行为需与对方推测自己的行为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突出性事件成为一个重要线索。

c. 既有合作又有冲突。这种情况下,对策论的数学理论提供了理想的策略,可以使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在实际中,人们并不总是按照理想的策略办事。

(2)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①理论要点

当目标和手段是积极地相互依赖时,最可能产生合作关系;当目标和手段消极相互依赖时则更多表现为竞争行为。

3. 试述教育社会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答案】(1)20世纪30年代普莱西(S.L.Pressey )首先将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引进教育心理学 ①教育心理学创始于19世纪80年代,以高尔顿的第一次心理测验和艾宾浩斯发表的关于记忆的研究为标志。

②20世纪早期,教育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但桑代克及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只考虑学生学习过程本身,不考虑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

③1908年,社会心理学诞生。1924年,F. 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得到学术界广泛承认,但仍未能在教育界引起重视。教育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仍是教学方法、教育测量和评价。

④20世纪30年代,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社会因素。1933年普莱西首先在其《心理学与新教育》中列入“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学”一章,第一次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教育过程,但并没有得到重视。

(2)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重视

①20世纪40年代,不少人批评教育心理学只研究个体心理,忽视了个体行为的社会方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儿童发展的纵向研究结果促使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社会心理及人格变量。

②20世纪50年代,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已经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1950年,克隆巴赫(L.J.Cronbach )教育心理学文章的发表代表着运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教育问题的趋势。《教学群体动力学:教与学的社会心理学》

(1959)是第一部关于课堂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专著。至此,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已经呼之欲出。

③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升空引起美国教育界的震惊,于是人们放弃了社会心理学方面,回到原来对学习的实验研究中去。此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④20世纪70年代,许多美国人认为50、60年代的教学改革失败了,于是对教育活动的一些社会性问题又重新重视起来。

(3)20世纪70年代教育社会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又重新回到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性问题的路上,教育社会心理学再次崛起。与之相关的两个起促进作用的事件:①美国政府的反贫困运动;②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的研究。

②1969年,盖泽尔斯(J.W.Getzels )在第二版《社会心理学手册》中正式提出“教育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这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标志。盖泽尔斯在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框架和内容。

③此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更注重实际的应用性。以后的10年中,诸多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层出不穷的问世,标志着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4. 影响说服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说服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说服者的因素;(2)说服信息的因素;(3)被说服者的因素;(4)情境因素。

(1)说服者的因素

有效的说服和说服者的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①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

②可信度。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即他的可信度如何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信度,此时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

③受欢迎程度。影响说服者说服效果的另一个个人因素是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的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是否可爱,一个可爱的人往往是吸引人的,而吸引人的特征可以提高说服力;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人们常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致。

(2)说服信息的因素

①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増加而增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说服者的可信度越高,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

②信息唤起的恐惧感。通过激发人们的恐惧感来改变态度一一被称为引发恐惧的沟通。它的影响方式与差距相类似: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因而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③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说服所使用的媒体和单面与双面说服。

第一,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的效果要好于单独的大众媒体。

第二,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不生动的媒介(书面的信息)的效果较好,而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

第三,从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来看,当被说服者已经处于争论之中时,双面说服的效果要比单面说服好,当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单面说服的效果好。

(3)被说服者的因素

①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

第一,个体的可说服性。有些人能被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信息所说服,称为可说服性的人格;而有些人则是任何信息都难以说服的,这样的人不具备可说服性。

第二,智力对说服的影响:智商高的人与低的人一样可以被说服,只是在论点很难的时候,智商才起作用。

第三,自尊心较弱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因而易被说服。

②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说服性观点。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卷入较少,不愿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所以易被说服。

③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

④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

第一,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

第二,过于强烈的禁止行动同样可能产生反作用,使得对方对被禁止的事产生更多的兴趣。 ⑤个体差异。

人面对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说服者,人们对待说服的策略不一样。影响说服效果的个人因素包括认知需求、自我检控和年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