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跨学科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二、简答题
2.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斯汀格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社会认知的一种理论。其理论内容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
(2)认知失调的对策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越强烈。个体为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或和谐,通常采取的途径和方法:①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②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的重要,不一致的认知变的不重要。
(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
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3.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人是如何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既实现社会化,又实现个性化?
【答案】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増加。
(1)社会化的实现
对于整个同辈群体而言,无论是学前儿童、各阶段的学生还是成人,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样,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经历的共同性折射到他们心理内部就是经验的共同。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没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经验,就谈不上社会化中共同性的形成。
(2)个性化的实现
从个体的角度说,每一个人不仅有与其他同辈相对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还有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化执行机构或执行者,除了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个人,从而导致每一个被社会化者与社会化执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而且,个人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这种能动与选择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具有了与其他任何人不同的一面。这样,个人不仅会因为有与其他人相同或相类似的社会生活、相同的经历与相同的经验而被社会化,与此同时,他们还因为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社会生活、独特经历和独特经验
而产生个性化,使他们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高度具有个人色彩。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4. 为什么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
【答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协调操作的动态过程。在双方都创造意义时,人际互动才可能实现。单方面传递信息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传播或信息传递。有效沟通需要沟通双方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主要是因为:
(1)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因此,沟通的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
(2)人际沟通借助言语和非言语两类符号,这两类符号往往被同时使用。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3)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沟通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
如乙的言语是对甲的言语的反应,同时也是对甲的刺激。
(4)在人际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这不仅指双方应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语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沟通场合以及沟通者的社会、政治、宗教、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都会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影响。
5. 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都有哪些与平时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答案】地震是一种强烈刺激,会引起人们明显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在地震发生时,人们的反应往往遵照下列次序:
(1)情绪惊恐。首先是震惊,接着是害怕和慌乱,并且出现认知的“空白”和智力迟钝; (2)认知判断。发生在惊恐之后的某一阶段,人们将当前现象与地震知识结合起来,确认是发生了地震;
(3)外部行为。在惊恐之际,特别是在认知判断之后,力求自我保护,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表现出外部行为。
6. 如何理解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1)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cognition)是指个体不能回忆或未意识到的过去的某些经验却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即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2)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自动化的操作过程,不能用自我报告法、内省法等直接方法进行测量,而要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①反应时法
此方法是根据被试完成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来考察内隐社会认知效应。
②词干补笔法
先让被试学习一列单词,然后给被试提供单词的缺笔词,要求被试把心中首先想到的单词填出来。
③投射法
投射是个体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应在对事物的解释之中的心理倾向。它常常要求被试根据模棱两可的刺激进行联想性描述。
④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 )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范式。
7. 什么是爱情?爱情有哪些类型?
【答案】(1)爱情的定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