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源性融资

【答案】内源性融资指筹资单位不依赖外界而挖掘单位内部潜力,在本单位内部筹集所需资金的活动。内源性融资就是利用内部资金,因此不构成企业新的债务,经营上没有外来的压力,资金往往比较稳定,可以免受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时,内源性融资筹资成本最低,不构成新的负担。内源性融资的缺点在于受本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限制,融资规模有限;并且,内源性融资的盛行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倾向,导致储蓄不足,进而影响社会的再投资能力,造成全社会范围内效益的损失,延缓了经济的发展,并成为政府干预的借口。内源性融资的资金来源,一是自身的储蓄,二是某些暂时闲置的可用来周转的资金,包括折旧准备及其他可节省的非现金费用,保留盈余、出售固定资产和移用流动资金四项。

2. 资本信用

【答案】资本信用即资本市场信用,指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的资金借贷和转移。它分为股票信用和公司债券信用两种。前者是股份公司的筹资工具,后者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有制约性偿还义务的信用工具。二者偿还的信用程度和收益状况都与整个资本市场情况相关,通常可以在市场上公开流通,并遵守一定的市场规则,目前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

二、简答题

3. 试述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答案】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更是在经济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有:

(1)充当信用中介。充当货帀供应者与货币需求者之间的中介,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一方面,它动员集中社会上各种暂时闲置的资金,作为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它再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贷放出去,投向需要资金的企业和部门。将闲置资金转换到生产用途中。这个职能对于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充当支付中介。银行可接受企业或客户的委托,办理货币的收付与结算、货币与贵金属的保管等业务。银行为客户办理非现金结算,对于加快资金的流通、节省货币流通费用有很大的作用。

(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银行能创造出信用工具,执行货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银行最初创造的信用工具是银行券,在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以后,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而后,银行产生的支票又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最主要的支付工具,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经济交易约90%是以支票为支付工具的。目前,信用卡和“电子货币”等新的信用支付手段,地位日益重

要。

(4)作为信用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在留足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后,可以基于盈利的动机,利用剩余的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形成存款的增加和信用的扩张。由于商业银行接受存款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金融机构,所以在信用创造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5)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开展广泛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例如,商业银行开展的代转工资、信息咨询、电脑处理等等服务都超出了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范畴,既增加了自身的盈利,又可以借以扩张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

(6)调节经济。商业银行通过其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同时在中央货币政策指引下,在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影响下,实现调节经济结构,调节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有时,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4. 简述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答案】就各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来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一型、复合型、跨国型及准中央银行型。

(1)单一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单一中央银行制度中又有如下两种具体情形:

①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实行这种体制,我国也是如此。

②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国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但地方级机构也有一定的独立权力。这是一种带有联邦式特点的中央银行制度。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等。

(2)复合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没有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经营职能于一身的银行体制。这种复合制度主要存在于过去的苏联和东欧等国。我国在1983年以前也一直实行这种银行制度》

(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4)准中央银行是指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新加坡、中国香港属于这种体制。

5. 你认为“物价稳中有降”是不是理想的经济状态?为什么?

【答案】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情况形成的机制如何。

(1)如果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率上升的物价下降,则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的速度増长。如物价下降是由于良性的市场价格竞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等因素造成的,则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成长。

(2)如是经济衰退型的物价下降,则对经济增长的威胁作用十分明显。其危害表现在: ①货币购买力提高,消费推迟,抑制总需求,商业萎缩,进而影响就业增长,形成工资下降压力,进入通货紧缩螺旋,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②实际利率上升,投资成本变得昂贵,投资减少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可能形成衰退。 ③债务人负担增加,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银行惜贷,导致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可能会引发银行业的危机。

④通货紧缩还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

三、论述题

6. 金融抑制的负面效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负面效应有四个方面:

⑴负收入效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大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通胀,名义利率却受到严格限制,为了逃避通胀,自然会减少以货币形式保有的储蓄,从而导致投资来源枯竭,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2)负储蓄效应。许多发展中国家试图用规定名义利率上限的做法来控制货币数量。而在通胀率很高的情况下,较低的名义利率只能造就更低的实际利率,人们储蓄倾向降低,并以购买物质财富,増加消费支出和向国外转移资金的办法来回避风险:即便有储蓄意愿,也因金融资产单调、流通变现困难等原因而受挫。

(3)负投资效应。发展中国家常常将有限的资金投向那些高技术的新型产业,无形中限制了向其传统部门(尤其是农业)的投资,使得本国不得不增加对粮食和原材料的进口。对于农业和小规模生产行业的资金歧视,

又严重地影响了出口的增长。而在那些“新型产业”中,不熟练的生产技术和过剰的生产能力又降低了投资的实际产出,造成资金的浪费。

(4)负就业效应。金融抑制战略对传统经济部门的限制迫使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城市工业的规划者们常常热衷于建立资本密集型的工厂和企业。这些企业只能吸纳很小部分的闲散劳动力,那些末被吸纳的劳动力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城市贫民阶层”,并且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失业现象会更加普遍,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7. 下列因素如何影响银行准备金的变化?

(1)公众持有现金增加;

(2)财政部在中央银行存款增加;

(3)财政部购买黄金;

(4)财政部发行通货;

(5)财政部持有现金増加;

(6)外国政府在中央银行存款增加;

(7)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