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
【答案】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是汇率决定理论的两种形式。购买力平价说(简称PPP ),其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购买力,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及其变动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主要有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胀率的差异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说。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看来,货币数量决定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水平,从而决定汇率。所以汇率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
利率平价理论的思想由凯恩斯于192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汇率波动由两国利率差价决定,不久英国学者爱因齐格进一步阐述了远期差价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率平价说的基本观点是: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r 市场必定贴水,低利率国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牟取利润。利率平价理论又分为抵补利率平价和非抵补利率平价两种。前者假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进行远期交易以规避风险,因此分析的是汇率远期升贴水率的实际值。后者即非抵补利率平价理论,即假设交易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来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因此分析的对象是汇率升贴水率的预期值。
同为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分析角度不同。购买力平价理论从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的价格的性质着手研究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它主要由开放经济下一国与外国商品市场间存在的联系分析汇率与价格水平间的联系。利率平价理论则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开放经济下一国与外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国际资金流动的发展使汇率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一利率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理论关系上,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互相补充。购买力平价侧重于从中长期的角度分析,一国发行的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购买力,进而决定两国的汇率水平;与之相比,利率平价说是一种短期内的分析,在短期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数量决定利率(资金价格)的波动,进而国际资金的流动又使利率间的差异影响汇率。
2. 货币乘数
【答案】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应M 与基础货币B 之比。对于决定货币乘数的具体因素,中央银行+能直接控制,但可以通过对其施加影响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一般有以下5项:现金比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准备率、活期存款准备率、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
(1)现金比率。即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对乘数的确定有重大影
响,现金比率越高,货币乘数也越高;反之亦然。
(2)超额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越高,货币乘数就越小;反之,越大。
(3)定期和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越大。
(4)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变小;反之,变大。
二、简答题
3. 你认为“物价稳中有降”是不是理想的经济状态?为什么?
【答案】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情况形成的机制如何。
(1)如果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率上升的物价下降,则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的速度増长。如物价下降是由于良性的市场价格竞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等因素造成的,则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成长。
(2)如是经济衰退型的物价下降,则对经济增长的威胁作用十分明显。其危害表现在: ①货币购买力提高,消费推迟,抑制总需求,商业萎缩,进而影响就业增长,形成工资下降压力,进入通货紧缩螺旋,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②实际利率上升,投资成本变得昂贵,投资减少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可能形成衰退。 ③债务人负担增加,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银行惜贷,导致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可能会引发银行业的危机。
④通货紧缩还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
4. 为什么说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在通货膨胀中,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因为政府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资源。所谓“通货膨胀税”,是指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增加的收入,这被视为一种隐性的税收。当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对赤字融资时,实际上就是凭空发行钞票来支付政府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这将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公众原有的货币贬值,公众因此而损失的购买力即为政府的“通货膨胀税”收入。
5. 金融创新交易成本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交易成本创新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金融创新成因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由希克斯(J.R.Hicks )和尼汉斯(LNiehans )提出,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希克斯把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联系起来考虑,得出了以下的逻辑关系:①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②交易成本高低使经济个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交换媒介和金融工具。③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会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
服务。因此认为金融进化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
交易成本的概念比较复杂。一种观点认为,交易成本是买卖金融资产的直接费用(其中包括各方面转移资产所有权的成本,经纪人的佣金,借入和支出的非利率成本,即“机会成本”)。
另一种观点认为,交易成本应考虑以下因素,即投资风险、资产的预期净收益、投资者的收入和财产、货币替代品的供给。总之,他们认为持有货币是低收入经济个体以既定转换成本规避风险的方式。
交易成本理论把金融微观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交易成本下降作为金融创新的惟一源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忽视了交易成本降低并非完全由科技进步引起,竞争也会使得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降低交易成本也有一定的作用。总之,交易成本理论单纯地以交易成本下降来解释金融创新原因,把问题的内部属性看得未免过于简单了。但是,它仍不失为研究金融创新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三、论述题
6. 什么叫冲销?中央银行进行冲销的目的和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案】当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在外汇市场买人外汇时,会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量,通过在公开市场卖出等额证券,基础货币恢复到原来水平,这种操作方法称为冲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冲销来调整基础货币量,抵消其他因素造成的基础货币量的波动。
中央银行进行冲销的前提条件是要存在一个活跃的政府债券二级市场。
7. 试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同。
【答案】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巅峰,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学说就是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是货币交易数量说的代表,他曾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 M 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平均量,V 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P 为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T 为各种商品的交易量。 所以费雪认为其中V 和在长期内都不受M 的影响,V 由制度因素决定,而T 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和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所以费雪的结论是“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
(2)现金余额说是马歇尔、庇古等剑桥经济学家创立的,他们考察货币的作用时强调了人们对货币的主观需求因素。剑桥方程式中最常用的是:M=k×P ×R ,其中k 是R 中以货币形式持有
的比例,R 为“真实资源”。由于R 与k 的外生性,现金余额说的结论与交易方程式的结论一致。
(3)两个方程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如果设剑桥方程式中的R 代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的交易量T , 那么不管人们保留货币是为了方便交易或是作为一种财富持有方式,货币持有量总可以表示成交易量PT 的某个份额,这时M=kPT, 同时MV=PT, 于是k=l/V,所以剑桥方程式中的k 不过是交易方程式中V 的倒数。但两个方程式又有很大区别,交易说着重分析支出流,而余额说是存量分析,着重在货币的持有而不是支出。
四、计算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