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商业大学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价值尺度
【答案】价值尺度是货币具有的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这是货币的首要职能。货币的这个职能克服了在物物直接交换条件下,由于价值表现不同而给商品流通造成的困难。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惟一表现形式。通过货币,不同商品的价值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比较了。货币通过与商品交换,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这一定的货币量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货币本身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大小是通过货币量(即价格)的变化来表现的。商品价值量大,表现的货币量就大,价格就高;商品价值量小,表现的货币量就少,价格就低。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通过价格的高低变化来区分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并不是说价格在任何时候都能和商品价值保持一致,价格常常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这是市场供求因素影响的结果。商品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跌;商品供小于求|价格就上涨=因此,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并在供求影响下形成的。
2. 中间业务
【答案】中间业务是指那些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也称作无风险业务。最常见的是传统的汇兑、信用证、代收、代客买卖等业务。承兑业务也可归入这一类。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既要从微观角度,又要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两者应如何结合?
【答案】(1)微观角度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来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表现是引入机会成本变量。
(2)宏观角度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而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交易方程式都是分析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这些模型不考虑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也不考察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是从收入、市场供给等指标的变动状况来进
行考察。
(3)把货币需求的分析分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只是说明分析的角度和着力点有所不同,并不意味着可以厚此薄彼或相互替代。在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不
能脱离微观货币需求,而微观货币需求分析中也包含了宏观因素的作用。另一方而,因为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到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都有所缺憾。
4. 什么是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两者的差异性如何?
【答案】(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者P 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分辨清楚各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一类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余下的则称为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直接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
素,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主要是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
(2)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其中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机会成本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
5. 国际通货膨胀通过哪些途径影响国内价格水平?
【答案】国际通货膨胀通过以下五条传递途径影响国内价格水平:
第一,价格传递。即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商品价格的传递。从短期看,国际价格变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取决于一国的出口部门的权重;从长期看,由于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或贸易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性,国际价格通过冲击全部贸易品,影响国内价格水平。
第二,部门传递。在商品市场上,进口品若是中间产品,苏价格上涨将使采用进口品的生产部门成本上升,售价提高,带动了不采用进口品生产部门的商品价格上升。在劳动市场上,当出口部门的商品价格随世界市场的价格上升后,其利润增加,刺激该部门扩大生产,对劳动者的需求加大,因而提高了工资。通过收入的攀比,使得非出口部门的工资也随之上升,增加了非出口部门的生产成本,导致非出口部门商品价格上涨。
第三,需求传递a 其他国家若存在过度需求,就会刺激本国出口部门的繁荣和出口量的上升,经过外贸乘数的作用,使国内收入增加,需求扩大,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上涨。
第四,货币传递。当对外贸易出现顺差时,国外货币和资本流入国内,增加了国内货币量。
但由于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这种影响,因此,只有突如其来的货币流入才能将通货膨胀从他国输入到国内。
第五,预期传递。国际市场上工资和价格发生波动,会对人们的预期产生影响,使通货膨胀传递到国内来,例如国际市场上价格上涨后,人们预测国内价格也要上涨,这种预期反而引起了国内物价的上升。
三、论述题
6. 试论述金本位制的内容,并对其评价。
【答案】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形式有以下三种: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法律规定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即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充当本位币。在金币本位制条件下,金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金本位制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发展阶段的一种货币制度。最早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币本位制的是英国。英国政府于1816年颁布法令,正式釆用金币本位制。根据1817年和1837年的法令,德国也实行了金币本位制。继德国之后,丹麦、瑞典和挪威均于1837年实行金币本位制。到19世纪末,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实行了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特点是: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铸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②价值符号包括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③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使得货币的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外汇行市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货币贬值现象,因此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这种货币制度的稳定性日益受到削弱。这是因为:①由于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引起世界黄金存量的分配极其不平衡,到1913年末,美、英、法、德、俄五国占有世界货币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强国手里,削弱了其他国家金铸币流通的基础。②削弱了价值符号对金币自由兑换的基础。这是因为少数强国为了准备进行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战争,一方面用黄金购买军火,另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以弥补财政赤字,这就不能保证价值符号的自由兑现。③限制了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输出入。主要是一些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出发,用关税壁垒限制贸易往来,影响了黄金在国际间的流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币本位制遭到破坏,导致许多国家放弃了金本位制。1924—1928年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各国相继恢复金本位制,但由于金本位制的基础被削弱,已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除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