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52土地资源管理之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引水工程规划

【答案】引水工程就是对水资源的利用而进行的规划设计,引水工程随水源类型、水位和水量的状况而定。引水工程规划包括四个形式: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抽水取水、水库取水。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答:者海塘; 洪标准、堤防工程规划堤防一般是用土料做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修在江河两岸的叫做江堤、河堤; 修在海边的叫做海堤或修在湖洼周围的叫湖堤、抒、坑; 修在潭边的叫民烷。堤坝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拟定堤防防堤防间距顶高程的确定、堤防标准断面的确定。

2. 土地整理潜力

【答案】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使待罄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

3. 居住用地

【答案】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居住用地包括两类,“一类居住用地”是指独立式住宅集中、拥有齐全的配套设施、并且布局完整的用地,独立式住宅的层数基本是3层或3层以下。“二类居住用地”涵盖了分布广泛的以多层、中高层及高层单元式居住建筑为主、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的用地,该类用地在全市分布广泛,在居住用地中占主导地位。

二、简答题

4. 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土地用途分区中?

【答案】我国土地利用分区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叠图法

叠图法是指将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图等图件叠加,基本一致

的图斑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土地用途的图斑,若图斑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则应进行归并。

具体做法是:根据各有关部门已有的图件资料,在对各种图件整理、核实的基础上,将它们依次叠加在一起,对原有的各种分区界线的套合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全部重叠或基本重叠的界线可直接作为土地利用分区的界线,不重叠部分则要分析这些土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这种用途与周围哪个区的土地用途一样或更相近,就划归到哪个区。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指在对各种有关土地方面的资料和规划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根据土地所处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状况及土地利用条件,将土地性能相对一致、土地利用状况相近的图斑组合到一起,划分出多个分区单元,或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作为分区单元。然后,组织土地、城建、交通、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煤炭、电力、化工等部门的专家对备个单元的土地及环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用途的要求,结合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专家凭借对土地利用状况研究积累的经验,对每个单元的用途提出自己的意见,技术人员汇总各个专家的建议,得出不同土地单元的土地用途。

(3)指标法

本方法的具体过程为:第一步,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利用现有资料,划分分区单兀。第二步,选取指标,赋予权重,计算分区参数。指标的选择分两类,一类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 另一类为土地评价的质量指标。选择指标的基本原则是:指标要有代表性,能较好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特点; 要有稳定性,能反映土地的固有性能。权重指某一指标在与各个指标相比较后所占有的权利,权利越大,所占的权重一也越大。权重分别确定后,把上述两类指标参数按其权重对应相加,即计算出某一土地单元的参数。第三步,对计算的分类参数进行归类,划区,形成用途区。照此计算方法,可以进行多指标类推。参与的指标越多,计算就越复杂,分区的结果准确性就越高。

(4)聚类分析法

这是一种定量的分区方法。本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物以类聚”,即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指标集合为一类。由于影响土地用途差异的因素较多,并且这些因素在空间上都是渐变的,用任一所谓的“主导”因素都难以测划系统内纷繁复杂的现象,对一些多宜性土地难以确定分区界线,常有一定的随意性。将聚类分析法用于土地用途分区,把众多的指标糯合在一起,还可以将主导因素给较大的权重,做到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提高了分区的科学性。

5. 简述城镇生活居住用地的布局与规划。

【答案】(1)城镇生活居住用地

城镇生活居住用地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又称作居住用地,即城镇中的生活居住区用地。

生活居住用地的布局与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

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套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2)居住用地的分布方式

该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基础上,按照居住用地自身的特点与需要及其与工业等城市要素的相互联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来确定它在城市中的分布方式和形态。

城镇居住用地的分布一般采用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形态上看,主要有团状、星状、组群状、子母状。

(3)居住用地规模及预测

居住用地规模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既要明确居民点现状用地规模,又要预测未来居民点用地规模。

居住用地规模(F )、居住人口规模(P )、居住人均用地标准(N )之间关系如下:F=f(P ·N ),可依人口规模P 和人均用地标准N 间接预测未来居住用地规模。另外,用地指标法和数学模型法还能直接预测未来居住用地规模。居住用地规模常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预测,并对预测结果加以科学分析,选择其中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较接近实际的一种预测结果作为基准,参考其他结果进行调整、修正,确定一种最佳结果作为最终用地规模预测结果加以运用。

(4)居住用地的平衡

居住用地在生活居住用地中所占比重有很大影响,所占的比重越大就有可能紧缩城镇用地,缩短工程管线,降低建设投资。因此,一般整个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以不低于40%为宜。

6. 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基木原则?

【答案】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众主体原则

政府应该放权,为公众参与提供可能性,政府把某些原来由政府包办的社会功能“交还”社会,让公众真正成为规划决策和规划实施的主体,政府部门主要发挥引导和协调功能。

(2)互动性与持续性原则

互动性与持续性原则是指通过公众的持续参与,形成公众参与过程中信息的提出一一反馈一一再提出的循环互动机制。

(3)代表性原则

代表性主要表现在公众主体的代表性和参与内容的代表性两个方面。公众可以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应当根据规划的具体性质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并决定公众参与的内容是否为全程的、多方位的参与。

(4)针对相关性原则

由于规划对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景观等方面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把相关的内容向公众做详略适当的公告或介绍,使公众能很快了解区域规划的整个情况,以便做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