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语文教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就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的某一理论基础,作一深入的学习,力求掌握基本原理。

【答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简要阐述: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在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最本质的区别是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向以学习者的“学”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变,主张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主动的学习,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的内核。

③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a.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小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因此,教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b.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个体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其特性特别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为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成为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未来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2. 简述我国语文教材的发展史。

【答案】人们把漫漫几千年的语文教材发展史分为古代语文教材、现代语文教材和当代语文教材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古代语文教材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最典型、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种。

①经史类教材

经史类教材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上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主要包括:

a.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 “五经”是指《诗》《书》《易》《礼》《春秋》。

c. 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也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经史类教材。

②文选类教材

a. 我国古代的文选类教材,以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和清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为典型代表。

b. 还包括宋代真德秀所编著的《文章正宗》、谢枯得所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姚鼎所编的《古文辞类篡》、孙洗所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③蒙学类教材

a. 影响最大的蒙学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

b. 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后来经过发展又成为蒙学识字课本。

c. 还包括西汉史游所编的((急就篇》和南宋朱熹于淳熙十四年编成的《小学》等。

(2)现代语文教材

①1906年清政府曾编纂过一套小学国文教材,这是清朝末年唯一的一套由政府编制的教材。 ②1908年,商务印书馆正式编印出版中学的国文教材。

③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先后有一百多套语文教材问世,对语文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材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当代语文教材

①1949年~195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文教材;

②1955年~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教材;

③1958年~1976年,曲折发展的语文教材;

④1977年~1992年,走向改革的语文教材;

⑤1992年~1999年,改革创新的语文教材;

⑥2000年至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材。

二、论述题

3.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哪些主体性? 语文教学为什么必须坚持这些主体性的统一?

【答案】(1)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体性

①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指课文作者有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权利,他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也就是说,仟何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而是为了在自己的语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或自己假想的读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

②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指语文任课教师有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和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语文教师不能无视文本作者在自己的语境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权利,不能脱离开文本的具体内容对作者的写作进行刻意的挑剔和不切实际的批判。

③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具有主体性。具体包括:

a. 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语文教材的编订; 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

b. 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 ④教材编者的编辑主体性

阅读教学因为有一个阅读教材的问题,所以教材编者也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他们对编辑教材是有主体性的,只不过这个主体是隐性的。这种主体性表现在编者对教材作品的选择和编辑有自己理解和表达的权利。

(2)坚持语文教学主体性的原因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人们开始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也有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四个主体性: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材编者的编辑主体性。脱离开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教材编者的编辑主体性和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种主体性的统一。

4. 策略教学与技能训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说从技能训练到策略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答案】(1)策略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区别

①目的不同

a. 策略教学强调读者有意识地详细地计划认知活动。优秀的读者要意识并仔细计划运用什么策略、什么时候运用和怎样调整以适应不同的阅读要求。

b. 技能训练往往认为是自动化的习惯行为。

②复杂程度不同

a. 策略教学强调阅读是在整体理解的背景下进行推理去建构和重构文章的意义。

b. 技能训练把理解看做是一系列分技能的相加。

③灵活性不同

a. 策略教学具有广泛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读者要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章和阅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