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语文教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我国语文教育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进程。

【答案】(1)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为语文教育的现代性奠定了基础

自19世纪中叶前后,由于晚清王朝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格局之中,中国社会与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分化,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都表现出疏离传统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转型,出现了现代性。这为我国教育的现代性奠定了基础。

(2)科举制度的废除有利于教育现代性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根本上使我国教育现代性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获得了自身解放的力量。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是语文教育现代性产生及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非地域化”的重要标志。

(3)语文教育现代性的进一步发展

近代以来语言文学的变革,特别是晚清以来的白话文运动推动了语文现代性发展,诸如文字的通俗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平民化,将有利于语文教育的现代性的发展。

(4)新文学运动为语文教育现代性发展提供了大量鲜明而具有多样化反对封建主义,争取个性自由发展思想主题的文本,加快了现代性的步伐。

2. 简述新课程所确立的新的知识观、新的学生观,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答案】(1)新课程的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正确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基于这种新的知识观,新课程的目标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

(2)新课程的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因此,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如何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认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所以。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3)新课程确立起的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 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所以,回归生活世

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论述题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面做简要阐述: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

从“基本理念”这一层面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一”,就是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②“二”,就是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③“三”,就是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④“四”,就是四个具体“理念”:

a.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c.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 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为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③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a.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

b. 高中语文课程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c.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无论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二者都符合当代语文课程教育的性质和现代性,因此,人们应该按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进行语文教育。

4.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试具体分析语文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案例,说说它究竟新在何处?

【答案】以五年级某一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的教案做分析:

(1)课题:走进信息世界

(2)教学目标

①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②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③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④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⑤认识生字。

(3)教学重点

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信息给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还可以利用获得的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4)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教学准备

①学校提供上网条件,开放图书室,教会学生图书查阅法:明确门类一目录查找一速读摘记。 ②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给学生提供搜索引擎。

③A3纸、信息记录表格、U 盘、展板、照相机等。

④准备若干奖品。

(6)教学过程

①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a. 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第一,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第二,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第三,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b. 揭示主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第一,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第二,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去。

②浏览教材,交流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