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语文教育综合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科学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又一个核心理念及价值。
【答案】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变迁中,科学进入语文学科,不仅表征着传统语文教育的深刻危机,而且意味着它在改造和重建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盛行,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1)语文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的逻辑化、系统化
①语文课程知识小断系统化、逻辑化。即使一个子系统也按照一定的标准被细分为一个严密的体系,比如语文知识就被划分为语法、逻辑、修辞和文学知识,等等。
②语文知识系统中最重要的知识被冠以“基本的科学知识”之名出现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如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时期就提出了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的目标和要求。
(2)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方法
①科学方法的含义
a. 一是指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原理,包括强调逻辑推理,注重事实验证;
b. 一是指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如实验、测量和计算,等等。
②科学方法的运用
a.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语文教育问题;
b. 通过可以控制的、程序化的范式设计语文教学。
(3)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
在语文学习中,提倡怀疑和质问的精神,严肃的科学探究态度。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双重影响下,语文教育强调不盲从权威,积极探究的态度以及强烈的批判精神。
2. 什么是语文教育现代性?
【答案】(1)现代性的含义
①现代性涉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结构概念的现代性。现代性意味着一种历史意识,一种历史连续性的意识。
②现代性是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性,它与科学和人类进步的启蒙规划密切相关。在这个规划中,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文化的自律性构成了变化的基础。
③现代性是作为文学一审美概念的现代性。它是一种与“新颖、变动、不断变化”相联系在一起的价值与概念。
(2)语文教育的现代性
语文教育作为课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现代性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在教育层面,启蒙的现代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构成了两个最核心的现代性价值; 在学科层面,审美的现代性和科学是
主导一个多世纪语文学科变革与发展最主要价值力量。
①启蒙的现代性
在中国,启蒙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封建主义的“彻底解决”。它积极肯定现实生活,强调人格的独立、平等,崇尚个性的自由发展。在课程的内容取向上,从崇尚封建经典教育转向现实生活的关怀就是这一现代价值的具体体现。
②学生主体性的现代性
我国真正确立这一核心理念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影响。新学制中,语文课程纲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a. 强调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c. 通过活动的力一式学习语文课程。
③审美的现代性
所谓美学的现代性是指与古典的崇高、绝对、永恒等美学标准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基于现实生活。它崇尚通俗、简洁、短暂、偶然以及瞬间即逝等新的观念。
④科学的现代性
科学的现代性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a. 语文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的逻辑化、系统化;
b. 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方法;
c. 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
二、论述题
3. 试述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加以简要阐述。
【答案】(1)学生为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理解中学生的人格特点和文化特点,尊重学生渴望独立的需要,指导他们过自己的社团生活。具体要求教师做到:
①帮助学习者理解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恰当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的关系,创造自由而有选择的学习环境,让中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究学科知识;
②帮助学习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反思、体验社会和从事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③帮助学习者理解青春期的特点和对中学生生活的影响,指导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发展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选择做出明智人生规划的能力。
④帮助教师理解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个体差异性,引导语文教师在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观察、倾听,学会尊重理解学生、热爱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实践取向
①内涵
语文教师工作是融入了个人经验与生活的实践,需要在反思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构建将强调实践性学习,体现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并落实和内化。
②对教师的要求
a. 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促使他们立足真实的教育情境,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b. 帮助教师通过独立反思与合作研讨解决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提升自身经验。
(3)终身学习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终身进行专业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如下: ①为改变教师教育中轻视专业学习能力培养、职前与在职教育脱节的倾向,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与在职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②引导语文教师把对教师专业的想象、期待与今日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理解今日的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③帮助教师理解教学工作与专业学习的关系,结合自身的专业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语文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学习社会的促进者。
4.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你能台提出一个新的建议供教育行政部门参考。
【答案】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包括:
(1)改革职前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①建构适用于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a.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综合基础课程学习与专业学习阶段,以公共教育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学习为主,掌握教师职业基本的理论与技术。
b. 第二阶段
为语文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阶段,即学习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所需的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培养师范生语文方面的专业素质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语文教育理论课程宜加以扩充,可开设语文教育心理学、班主任概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学习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以强化语文教师职业素质为主,目的是为了让未来教师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了解语文在中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获得从事语文教学的实际能力。
②加强人文教育与经典教育,体现高师中文教育的师范性内容
a. 在学习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所蕴涵的历代先贤的忧患意识,还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理与光明的仁人志士的光辉足迹,或者是世界文学中各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壮丽颂歌,都会给师范生无尽的启不和力量,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