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之语文学科教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语文教材的主要功能。

【答案】语文教材的主要功能包括:

(1)德智启迪功能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反映着作者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学习这样的语言作品,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语文历练功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要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都得有所凭借,课本或选文就是这个凭借。因此,语文历练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功能之一。

(3)语言积累功能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有着重视朗读、背诵的优良传统,其作用在于通过记忆背诵、积累语言、丰富语汇、掌握渊博的知识,以供日后的写作运用。

(4)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材不仅包括关十语文的知识,还含有丰富的社会、自然领域的白科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优秀的语言作品表达出来,显得更为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2. 什么是语文教育现代性?

【答案】(1)现代性的含义

①现代性涉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结构概念的现代性。现代性意味着一种历史意识,一种历史连续性的意识。

②现代性是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性,它与科学和人类进步的启蒙规划密切相关。在这个规划中,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文化的自律性构成了变化的基础。

③现代性是作为文学一审美概念的现代性。它是一种与“新颖、变动、不断变化”相联系在一起的价值与概念。

(2)语文教育的现代性

语文教育作为课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现代性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在教育层面,启蒙的现代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构成了两个最核心的现代性价值; 在学科层面,审美的现代性和科学是主导一个多世纪语文学科变革与发展最主要价值力量。

①启蒙的现代性

在中国,启蒙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封建主义的“彻底解决”。它积极肯定现实生活,强调人格的独立、平等,崇尚个性的自由发展。在课程的内容取向上,从崇尚封建经典教育转向现实

生活的关怀就是这一现代价值的具体体现。

②学生主体性的现代性

我国真正确立这一核心理念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影响。新学制中,语文课程纲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a. 强调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c. 通过活动的力一式学习语文课程。

③审美的现代性

所谓美学的现代性是指与古典的崇高、绝对、永恒等美学标准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基于现实生活。它崇尚通俗、简洁、短暂、偶然以及瞬间即逝等新的观念。

④科学的现代性

科学的现代性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a. 语文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的逻辑化、系统化;

b. 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方法;

c. 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

二、论述题

3. 试述我国传统语文课程评价的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思想。

【答案】(1)我国传统语文课程评价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①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这种现象与多年来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分不开的。学校的工作紧紧围绕在“升学”这个指挥棒的氛围下,就自然地会出现这种以考试代替评价的倾向。这种旧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也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看待评价,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②过多地强调定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视定性的研究

课程评价运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课程的实质。事实恰恰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说成是简单化、不科学的方法,势必会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而所能得到评价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最终使评价走进死胡同。

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学生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例如在以往的考试评价中,只有教师进行试题设计、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种缺少全面

的、客观的评价结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2)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思想

①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评价建议”

a. 原则性的总建议

原则性的总建议主要表述了几个重要的评价思想和规定了若干评价原则。

b. 五项分建议

五项分建议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交代了评价的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等。

②现代课程评价方式与传统评价方式的区别

a. 课程评价目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体现了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b. 课程评价取向

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它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因素,必须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和评价具体的课程实施。因此,课程标准坚持全面评价的取向,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其中,整体性的含义包括两方面:

第一,从内容看,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

第二,从评价领域看,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 既要看到学生学习的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c. 课程评价手段

第一,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全面的课程评价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来配合,对课程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的评价,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第二,考试与评价的区别

考试作为一种测量的结果,它是评价的一种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前者是局部,后者是整体。

d. 课程评价主体

第一,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改变了以往的评价只有教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也是课程评价主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