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51教育经济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规模

【答案】教育规模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所拥有的人、财、物数量的总和。其标志着教育发达的程度。教育规模从其内部活动结构看,可分为教育投资规模、教育设备规模及教师和学生规模;从纵向结构看,可分为学前教育规模、初等教育规模、中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规模;从横向结构看,可分为学校教育规模和社会教育规模。其受人口数量及其年龄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规模适当可产生较高的教育效益。

2. 教育投资

【答案】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从投资对象来说,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是主要部分;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智力水平,包括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知识分子教育,以及电大、函授大学和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的投资。从投资者即投资主体来说,教育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弹性大、长效性、间接性、多效性、高效性和特效性等特点。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

3. 教育经济效益

【答案】教育经济效益也称教育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或教育经济效果,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即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表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同物质生产领域不同,教育的产出包括:①直接产出,即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②间接产出,即这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投入社会经济之后,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人(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教育经济效益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率,亦称教育投资的内部经济效益或直接经济效益,为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产出的比较,以单位教育投入的产出或单位教育产出的投入衡量;二是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

4. 师资结构

【答案】师资结构是指整个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包括年龄、性别、

学历、地区分布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等。师资结构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应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

5. 劳动力价值

【答案】劳动力价值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比重在增大。

6.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答案】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分配按其最终使用性质划分的积累资金与消费资金的比重及其内部构成,还包括按社会各阶层及社会集团划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7. 教育规模经济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是指教育机构达到一定规模时,在资源利用效率上的提高。学校达到一定规模时,学校教师数、在校学生数和各项物质设备数的配置合理,将使培养学生的单位成本比其他规模的同类学校低,实现规模经济,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及不可分性使学校规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则造成:①大量增加教学、生活服务设施;②师生之间接触机会减少;③学校行政管理规模过大,沟通及协调困难,行政人员服务支出增加,从而降低教育投资效率。规模过小,为保证教育质量,仍须开齐课程,配齐各科教师及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师和实验设施因学生人数太少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使教育投资效率降低。教师、教育

设施和学生的适度规模是形成教育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学校的适度规模因学校级别、类别而异。

8. 社会再生产理论

【答案】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关于一切社会形态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过他们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学派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再生产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所揭示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投资的来源、形成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等,都以其社会再生产理论为理论依据。功能论学派的涂尔干、帕森斯、特纳等根据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维持、再生并强化现存的社会结构与制度,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也持此种理论。

二、简答题

9. 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是什么?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案】(1)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

教育投资的负担,是指依据利益获得原则将教育投资在受益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担。简单地说,它是一个教育收益分享、成本分担的教育投资公平问题。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有两个: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

①利益获得原则。利益获得原则是指为了合理地负担教育投资,使教育投资的负担合乎公平的原则,教育投资的负担与收益相配合,收益多的人应负担较多的投资;收益少的人负担较少的投资。由于教育的公益性,公办教育的投资者主要是政府,国家及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受益者,尤其在基础教育它体现为国家办教育的责任,以及新生一代受教育的权力与义务;而民办教育的投资者主要是民办学校的法人(或股东)和缴纳高额学费的受教育者,其受益者除民办学校法人(或股东)和受教育者外,它也包括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里政府受益更为突出。

②能力支付原则。能力支付原则是指所有从教育中直接或间接获得好处和利益的人,都应按其支付能力大小分担教育成本。能力越大,支付越多;能力越小,支付越少。因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能力大的人,其超额财富的效用较低,这样,富有者多支付教育成本是公平的。而且,一定的支付能力,反映了对国民收入的占有情况,支付能力越强,对国民收入占有越多,因此负担较多的教育投资也是公平的,这也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

因此从教育投资负担的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来看,政府应成为教育投资的主要负担者。政府负担教育投资的主要形式有财政拨款、教育机构税收的减免、专项补助、对学生资助和科研拨款等。

(2)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一些渠道:

①财政渠道:对非义务教育称财政补助收入,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②税收渠道: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征收用于教育的税收或具有税收性质的资金,还包括国家对学校及其校办产业实行的减免税部分。

③收费渠道:非义务教育学校依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由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以及其他教学服务收入等。

④产业渠道:学校从其投资创办的全资校产公司、企业、投资控股或参股的合资企业营利分配中取得的收入。

⑤社会渠道:学校从社会乃至海外各方面获得的捐赠赞助收入。

⑥资金渠道:学校通过广泛的社会联系,由海内外公司、团体、个人等在学校设立指定用途或非指定用途的基金,形成学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