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716教育经济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经济效率
【答案】宏观上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微观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确定这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一般是在假定教育质量相同条件下考察的,如年生均教育费用、年万元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教育成本等。教育经济效率构成,包括财力利用
效率构成(个人消费的部分和公用消费的部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
2. 教育规模经济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是指教育机构达到一定规模时,在资源利用效率上的提高。学校达到一定规模时,学校教师数、在校学生数和各项物质设备数的配置合理,将使培养学生的单位成本比其他规模的同类学校低,实现规模经济,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及不可分性使学校规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则造成:①大量增加教学、生活服务设施;②师生之间接触机会减少;③学校行政管理规模过大,沟通及协调困难,行政人员服务支出增加,从而降低教育投资效率。规模过小,为保证教育质量,仍须开齐课程,配齐各科教师及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师和实验设施因学生人数太少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使教育投资效率降低。教师、教育
设施和学生的适度规模是形成教育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学校的适度规模因学校级别、类别而异。
3. 师资结构
【答案】师资结构是指整个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地区分布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等。师资结构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应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
4. 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
【答案】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收费水平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变化1%,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的比例。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差异显著,最低10%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要远远高于最高10%收入群体,这也说明了低收入群体对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担能力,辅之以助学和奖学金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5. 师资优化组合
【答案】师资优化组合是指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
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实现教师优化组合,关键在于确立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和实现教职工编制的合理定员。一个学校办得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取决于学校管理工作,而教师劳动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许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教师劳动管理工作落后,缺乏定量分析的科学标准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确定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把教师劳动管理纳入科学轨道,对于搞好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6. 复杂劳动
【答案】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与“简单劳动”相对。在同样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较多的价值。因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因而,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产品,在价值上等于若干个简单劳动的产品。复杂劳动折合成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把由教育与训练形成的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通常采取的方法。
7. 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
【答案】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亦称“教育投资使用比例”,即一国、一地区或一学校一定时期教育总投资中,教育事业费与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之间,教育事业费中公用经费与人员经费之间,以及教育经费中工资、附加工资、福利费、人民助学金、业务费、设备费、公务费、修缮费、科研费等在总经费中的使用比例。它影响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主要取决于:①一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公用经费的比重越高,反之则越低。②教育投资存量大小。教育基建投资存量大,已有教育固定资产多,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公用经费比重则相对较小。③教育的级别(高等、中等、初等)与专业。一般而言,教育级别越高,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及公用经费比重越大。同一教育级别不同专业、系、科的教育,教育投资使用结构不尽相同。④教师与学生、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比例,以及教师的工资水平等。
8. 教育生产函数
【答案】教育生产函数是一种计量教育经济效率的方法,指教育过程中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一种统计关系。就学校教育而言,其一般性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
生在时间t 所取得的学业成就;代表一个学
代表累代表累积到时间t 为止的,来自于家庭方面并对学生学业成就
代表学校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收入、种族,以及家庭中所使用的语言等;积到时间t 为止的,由教师投入到一个学生身上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师的资格等;
其他投入要素,包括班级规模、图书资料、课程等等。就一般的教育行为而言,教育投入主要包括学生家庭方面的投入、教师方面的投入、学校方面的投入、时间方面的投入;而教育产出包括消费和投资,消费指学生及其家庭,以及整个社会获得的幸福、愉快与类似的收益的正消费,以
及厌学体验等负消费,教育在投资方面的产出包括个人和社会生产技能提高相关的产出。将教育投入量和教育产出量的相关关系用数学方程式表示便构成教育生产函数。假定产出用y 表示,投入用x 表示,则教育生产函数为:y=f(x )。即说明y 与x 具有函数关系。假定投入因素不止一项,则可用
关系便成为:来代表,同理,产出可用来代表,任何一个产出与投入的函数尽管投入与产出都不只是一个,因素间不一定是互不相关的。生产函数的表示仍可用简单方程式y=f(x )表示。
二、简答题
9. 简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表现。
【答案】(1)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统一
①培育符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②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
③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④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育投资保持适度的超前增长
教育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使个人获得经济收益,而且会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种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通过教育可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具体而言,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投资的增长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增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人口与经济良性循环;
③增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3)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吻合
①人力资源素质与扩大就业能力。现代社会和生产的发展,就业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要适应这种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解决开发人才资源与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问题。
②人力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普遍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是尽快提高人的劳动收入、调整劳动分配的合理性、改变劳动收入不合理的关键渠道。
③人力资源与提高人口素质。为使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要做好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要解决为什么要开发人力资源的问题;第二,要解决开发什么的问题。第三,要解决怎样开发的问题。
10.如何理解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答案】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
第一,人力资本是一种质量的概念,它反映出个人或人口群体的生产能力或收入能力水平,而人力资源则是一种数量概念,是一种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比人力资源概念丰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