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716教育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师资结构

【答案】师资结构是指整个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地区分布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等。师资结构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应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

2.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费用在不同主体之间合理分担并实现补偿的机制。其实质是教育费用由谁承担,怎样承担,即各部门及利益相关者分配的比例问题。教育成本分担与教育成本补偿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教育成本分担主要指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的财力状况、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费用进行合理分担;而教育成本补偿则是由教育的受益各方根据各自收益多寡及支付能力大小对教育费用进行补偿。但二者所表达含义的内在性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同的,即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给予补偿,以满足教育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需要。

3. 教育供给

【答案】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供给还包括非正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机会。教育机会主要由政府、企业,或者社会团体所举办的学校提供的。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教师供给;②教育资源配置;③教育单位成本;④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4. 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

【答案】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亦称“教育投资使用比例”,即一国、一地区或一学校一定时期教育总投资中,教育事业费与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之间,教育事业费中公用经费与人员经费之间,以及教育经费中工资、附加工资、福利费、人民助学金、业务费、设备费、公务费、修缮费、科研费等在总经费中的使用比例。它影响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主要取决于:①一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公用经费的比重越高,反之则越低。②教育投资存量大小。教育基建投资存量大,已有教育固定资产多,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公用经费比重则相对较小。③教育的级别(高等、中等、初等)与专业。一般而言,教育级别越高,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及公用经费比重越大。同一教育级别不同专业、系、科的教育,教育投资使用结构不尽相同。④教师与学生、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比例,以及教师的工资水平等。

5. 教育产权

【答案】教育产权是教育范畴内的经济学概念,是指拥有举办教育机构财产的权利,即人们围绕着教育财产所结成的权利关系。从实际意义分析,教育产权主要是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财产权,简称学校产权或教育组织和机构的财产权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则包括学校和教育机构财产的使用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教育产权的特征:①教育产权具有产业性和公益性特性。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若进入教育市场,表现出来的是产业性;学校若组成一个非营利性法人组织结构,不加入市场进行交易活动,则表现为共有或公有产权特性。②教育产权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教育产权具有一定的法权形式,可得到法律和契约的保护。教育产权主体若属于私人产权,则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教育产权主体若为国家或集体公有产权,则具有排斥其他人员侵占或分割的排他特性。

6. 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答案】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通俗地说,是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的国民收益,加以比较以后,以所得的国民收入去抵偿教育投资后还有余额,这个多余的数量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7. 学校产品经营

【答案】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学校产品经营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学校产品经营的基础是学校资产;②现有的学校资产在学校经营中一般是非交换对象;③学校产品经营的核心是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决定培养什么、培养多少、如何培养;④教育投入活动主要围绕强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对学校资产的需求来进行。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8. 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

【答案】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收费水平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变化1%,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的比例。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差异显著,最低10%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要远远高于最高10%收入群体,这也说明了低收入群体对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担能力,辅之以助学和奖学金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二、简答题

9. 简述教育投资变动的一般趋势。

【答案】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其变动的一般趋势是:

(1)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不断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増加,我们的教育发展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投资也应该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增加。

(2)教育投资超前增长。这是说教育投资的增长应该快于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杠杆,教育投资更应该快于经济的发展。

(3)教育投资超前增长的幅度逐渐减缓,并趋于同步增长。当经济发展逐渐减缓的时候,教育投资也应该与经济趋于同步。

(4)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到相当于发达国家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时,其教育投资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当年的水平。

(5)受教育者的人均教育费用不断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人均教育费用也会不断提高。

总之,教育投资的变动,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并且要考虑各国的实际情况。

10.简述筛选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据此,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教育信息具有社会经济效益。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1)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教育程度高,工资水平相应高。这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同的地方。

(2)筛选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雇主到劳动力市场选择工人,希望能找到有较高工作能力的人工作。雇主通过看工人的各种背景,如性别、年龄、婚姻、家庭、受教育程度等了解工人的工作能力,其中受教育程度是最重要的。教育只是反映能力,但不提高人的能力。教育本质就是信息,不是通过教育过程提高能力并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筛选过程,通过教育市场信息获得经济效益。

(3)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雇主事先不能直接了解应聘者的能力,而进行专业培训需要承担相当的投资。但是,学校教育终究在入口(入学)和出口(毕业)进行过两次筛选,所以,雇主把教育的证书——文凭作为劳动力筛选的一种信号、一种标准来利用。对于一个雇主来

说,求职者的受教育状况是可以免费观察到,这意味着教育信号的发送成本与考察成本几乎为零。

(4)具体讲,对一个寻找工作的人来说,受教育程度是表示他的能力的信号,对雇主来说,则是根据受教育程度信号挑选工人。教育在这里只是一个筛选装置或称教育信号,所以教育的作用直接反映在雇主对劳动力的筛选上。教育的经济效益就是教育的筛选作用,把不同能力的劳动力经过筛选,输送到不同等级的工作岗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