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13公共管理基础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变革型领导

【答案】(1)变革型领导的定义变革型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个人魅力对追随者进行个人关怀与智力上的开发,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

(2)变革型领导的特点①具有领袖魅力,能够提供愿景规划和组织使命,灌输荣誉感,赢得尊重和信任; ②具有感染力,能传达高的期望,使用各种方式强调努力,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表达重要目标; ③具有智慧刺激的技能,能够激发智力、理性和深入细致的问题解决活动; ④拥有个性化关怀,能够关注个体,对不同员工不同对待,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建议。

2. 人际技能

【答案】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和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并成为三大管理技能,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三种基本技能,也是最重要的三种管理技能。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人际技能是管理者与他人一起工作和作为一名小组成员而有效工作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管理者与他人的关系,其中包括激励、帮助、协调、领导、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3. 核心能力理论

【答案】美国学者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一项能力能否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

①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能够使企业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

②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独具的,即使不是独具的,也必须比任何竞争对手胜出一筹。

③延展性。核心能力是企业向新市场延展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核心能力的延展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

企湘成长的基础是核心能力。一种方式是核心能力通过一体化、多角化和加强型战略等战略形式在企仲内扩张; 另一种方式是核心能力通过出售核心产品、非核心能力的虚拟运作和战略联盟

等战略形式在企业间扩张。

4. 路径一目标理论

【答案】路径一目标理论(path-goaltheory )是理解领导方面最受推崇的观点之一。该理论指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的,领导者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下属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路径一日标理论由罗伯特·豪斯(RobertHouse )开发,这一权变的领导模型从激励的期望理论中吸收了关键要素。“路径一目标”的概念来自这种信念,即相信有效的领导者通过指明道路与途径可以帮助下属实现他们的下作目标,并违过为下属清理路程中的各项障碍和危险使下属的旅程更为容易。

二、简述题

5. 试述人际关系学说与科学管理理论的不同之处。

【答案】(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其代表人物是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主要贡献是泰罗制。科学管理理论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泰勒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重视实践的实干精神、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也是非常可贵的。

(2)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早期的人际关系学说主要以梅奥为主要代表,其贡献主要包括:①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工人的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两者的不同之处

①对人性的假设不同。科学管理理论假设人工人是“经济人”,行为科学理论假设人是“社会人”。

②对待组织的观点不同。科学管理理论仅仅注意到组织中正式组织的存在,且对正式组织的关注不够,而行为科学理论不仅注意到正式组织,还注意到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③研究的方法不同。科学管理理论通过研究动作、工资等来提高工人的效率,行为科学理论则从工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来刺激工人提高生产率。

6. 什么是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答案】(1)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提出的。我国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目标管理法,并取得较好成效。其基本思想包括:

①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②目标管理是‘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1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

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日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都完成了,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④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

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2)目标管理的环节

①制定目标。包括确定组织的总体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总体目标是组织在未来从事活动要达到的状况和水平,其实现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为了协调这些成员在不同时空的努力,各个部门的各个成员都要建立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分目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组织总体目标为中心的一贯到底的目标体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设置可与年度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相一致。

②明确组织的作用。每个目标和子目标都应有某一个人的明确责任。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组织通常采用设立一名产品人员统一协调各种职能。

③执行目标。组织中各层次、各部门的成员为完成分目标,必须从事一定的活动,活动中必须利用一定的资源。为了保证他们有条件组织目标活动的开展,必须授予相应的权力,使之有能力调动和利用必要的资源。

④评价成果。成果评价既是实行奖惩的依据,也是上下左右沟通的机会,同时还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手段。成果评价既包括上级对下级的评价,也包括下级对上级、同级关系部门相互之间以及各层次组织成员对自我的评价。

⑤实行奖惩。组织对不同成员的奖惩是以上述各种评价的综合结果为依据的,奖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⑥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成果评价与成员行为奖惩,既是对某一阶段组织活动效果以及组织成员贡献的总结,也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此基础上,组织成员及各个层次、部门制定新的目标并组织实施,即展开目标管理的新一轮循环。

7. 试介绍并评价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1)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

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根据期望理论,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依赖于对下列三种联系的判断:①努力一绩效的联系。员工感觉到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达到工作绩效的可能性。②绩效一奖赏的联系。员工对于达到一定工作绩效后即可获得理想的奖赏结果的信任程度。③奖赏一个人日标的联系。如果工作完成,员工所获得的潜在结果或奖赏对他的重要性程度。

在这三种关系的基础上,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