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集合行为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该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 ②触发性事件; 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包括两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2. 信息公平论
【答案】信息公平论也可以叫信息均衡论或世界信息新秩序,是指在全球传播进程中或世界文化关系中专门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系列试图改变信息不平衡或文化帝国主义状态的改革理论。信息公平论宣扬打破现存的世界信息传播不平等格局。试图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质手段和信息产品来保护与促进其自身文化传统、文化产业与文化认同,扭转信息与娱乐传播中的不平等状态,缩小信息富裕国家与信息JG 乏国家之间的差距。
3. 语义学
【答案】语义学是指一个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学科。虽然各个学科之间对语义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具体的研究力一法和内容大相径庭。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汇、句子、篇章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
4.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答案】“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是说服性传播活动中的传播方式之一。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 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两面提示”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结果。
5. 新闻框架(newsframe )
【答案】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新闻框架”(newsframe )的学术概念。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
判断。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二、简答题
6. 什么是“受众碎片化”。
【答案】(1)“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2)传播领域也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即“受众碎片化”。碎片化时代,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更趋多元,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更为深入,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大量出现,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鳌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
(3)受众碎片化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导致受众割裂分化的根源在于受众的生活形态。专业化、个性化的媒体对受众有很大吸引力。受众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选择信息的内容和接收信息的方式,而现代生活的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也伴随而来。
(4)在“受众碎片化”时代,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罗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人们在新的数字传播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满足,做出了更多的个性决定。
(5)在受众碎片化时代,必须开始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
(6)受众碎片化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涵义,即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在重视每一个个个体的不同需求的基础之上,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在传播领域中,理解受众的“碎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7)受众碎片化要求,改变以往集中轰炸式的传播方式,转而建立在实证数据采集分析基础上的分类与组合,进入到社会活动领域,更加深刻地接入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家园; 要从以往对于事实判断的单一关注,提升到对于价值判断的高度关注,使他们能够轻松便捷又不乏深刻和周到地把握周围世界的变化,进而对于他们社会认识、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起到“资讯支点”的作用。要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寻求受众全方位参与表达,引导受众广泛参与和诉求表达,促进多元碎片的社会群落的沟通、融合。
7. 如何抵抗西方的信息侵略?
【答案】抵抗西方的信息侵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要健全和强化大众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次和传播范围、比例等做出严格规定。
(2)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其能自觉抵御外来的信息侵略,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既不要把外来文化的渣滓当精华来吸收,也不要把外来文化的精华当糟粕来拒绝。
(3)要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色,从而增强它同西方传播的竞争力。
(4)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向受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健康的精神食粮。
(5)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各国华人社团,积极在海外布点设台,从天上到地下,从有线到无线,与各媒介强国展开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竞争,切实改变以往那种消极被动的局面。
8. 在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答案】传播学研究在欧洲源头有以下重要人物:
(1)孔德(1798-1857
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讲座》、《实证政治体系》等。他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孔德大力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试图与当时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相呼应。实证主义虽在法国和欧洲遭到冷遇、碰了壁,却漂洋过海在美国社会科学园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受到了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热烈欢迎。
(2)塔尔德(1813-1901)
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塔尔德把影响模仿的社会因素分为逻辑的和超逻辑的两种。当某项发明或创新与某一种文化的理性方面一致时(逻辑的),它就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传播并得到广泛采用。采用率通常沿着S 型曲线运行发展:起初,仅有少数人采用; 然后,采用率突然增加; 最后,采用者逐步减少。
他认为,影响创新传播的模仿超逻辑因素有三种:①模仿的过程由里向外,先认识后行动; ②由社会上层采纳的革新比社会下层采纳的革新更有可能被模仿; ③同一社会体系中对不同的革新有不同的态度,有时容易接受旧的传统的东西,有时又欢迎新奇趋时的事物。当社会体系中的意见领袖采用新事物时,新事物便会在特定的时空内迅速传播扩散。
(3)涂尔干(1858-1917)
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认为社会的结构主体应该是法律、习俗、文化、机构和组织等“社会事实”。这些社会事实既外在于人又控制着人。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以启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