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 【答案】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新闻的特征有:①陈述事实; ②具有新意; ③报道及时; ④公开传播。新闻的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2. 媒介组织 【答案】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对于这一定义,应从以下方面加以理解: (1)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已渗入社会的一切过程和现实生活的一切领域,并同国家或社会的一定机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反映、阐明和分析、报道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实现其社会价值。 (2)媒介组织是经过认真筹划、充分准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 (3)媒介组织的成立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定和社会大众的承认,具有明显的集体认证过程和服务大众的计划以及人员更替的程序。 (4)媒介组织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满足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 (5)媒介组织成员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并以此谋生和养家。 (6)媒介组织要开展活动、实现目标,必须合理地分化功能、协调行动、划清权限,形成媒介中特有的角色关系。(7)媒介组织的行为讲究效率,强调时效,追求时间上的延续性、互动关系的持续性,如办周刊每周一期,办日报每日一期。(8)任何媒介组织都有至少一种以上的固定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用于专门的信息传播。(9)制订各种规章制度,以约束媒介组织成员的行为,为实现目标提供保证。 3. 数字鸿沟 【答案】“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问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导致数字鸿沟的原因有:(1)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 (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3)己有知识储存量上的差异; (4)社交范围的差异; (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 (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4. 循环模式
【答案】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
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5. NorthChinaDailyNews (《字林西报》)
【答案】《字林西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7月1日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来,是一份综合性日报,重视新闻报道工作,曾一度独享刊登路透社电讯的特权,重视言论。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很大。
二、简答题
6. 网络传播扩大了哪些人际传播功能?
【答案】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它是人们之间传递和交流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的社会行为。网络传播的特性扩大了人际传播功能,具体表现为扩大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传递信息功能。计算机网络建构的初衷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人们上网的最主要目的也就是传递或获取信息。尽管因特网还只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但是今天网上的信息已经足够丰富,只要拥有足够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不出家门便能尽知天下事,而且还可以将信息复制、转发给任何人。
(2)协调人际关系功能。网络传播能够起到交流感情、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虽然网上不可能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但与传统的书信、电话、电报等间接人际传播相比,明显要方便快捷而且成本要低得多。在计算机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人际传播的空间被无限扩大了,任何有着特殊兴趣的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知音,只要有共同兴趣,就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分享,真正实现了人际交流的平等。
(3)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功能。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有着很大的不同。网络传播使得人际传播的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给信息的发送者带来一种安全感。基于文本的网络传播,给信息的接收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7. 简述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答案】(1)哲学方法
它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要表现为:
①客观性;
②辩证性;
③具体性;
④发展性。
(2)专向方法
又可称为学科方法。它是指通过运用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准则、尺度和方法,甚至一套独特的术语,从某一特殊的角度或层面来观照和分析研究对象,从而可以从不同方面揭示传播的本质规律和各种关系。用于传播学研究的专向力一法,主要有社会学力一法,心理学力一法,语言学(包括符号学和语义学)力法。
(3)横向方法
这是指“三论”方法。它们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启发性、精确性的功用,因此被人们横向移植、合理借用到传播学研究中来,成了三种主要的横向研究方法。
①控制论方法。是一种研究系统的控制过程和特征的横向科学方法。
a. 传播控制首先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干预和作用,并且是以复杂的因果关系和以可能世界的存在为条件的。
b. 传播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作用某种因素而出现或实现某种预期的传播效果。
c. 传播控制离不开内在操作方式的能动选择。
②信息论方法。反映在传播研究中,‘已主要表现为:
a. 以信息为基础,把各种传播现象都看作是具体信息的采集、鉴别、处理、变换、传播过程。 b. 以传播整体为起点,用联系、转化的观点,综合研究传播系统的信息流动过程和信息的形式与结构,以便获得系统的整体性的性能和知识。
c. 对传播系统中的各种传播要素(如信源、编码、信道、信息、噪声、译码、信宿、反馈等)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有时甚至可以把某一要素中的某一内容单独作为研究主题。
d. 可以建立一个符号的指令系统,研究这些符号在文化大背景中出现的概率和进行组合的规律和过程。
③系统论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理论把传播现象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考察和改造的科学方法。它着重从对象的普遍联系和有机结构中进行综合地探索和分析,系统具有五个特征:整体性、联系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
(4)具体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这是指对研究者在对象总体中感兴趣的那个部分(诸如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等)进行研究和实地调查的方法。这是社会学和传播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②内容分析法。这是研究者对他所选定的某时某地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分析和描述的方法。 ③控制实验法。这是指研究人员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系统地控制或操纵一至数个假定与传播效果有关的因素,并在客观现实状态下观测这些不同因素所引发的不同现象,进而推断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④个案研究法。它是将某一社会单位(个人或群体)作为一个案例,放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内,对其中的若干现象、特征和过程作专门的全面的综合性研究,了解其操作动机、操作心理和个人背景、社会背景在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8. 简述柏拉图的“睡眠式洞穴”理论。
【答案】柏拉图的“睡眠式洞穴”理论通过描绘故事表现无知和缺乏教育给人类所带来的痛苦。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比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
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栓桔,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