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师生关系
【答案】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存在不同的类型,从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来看,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从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来看,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学校、班级、教室等社群中,构成组织和被组织的关系; 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师生关系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 幼儿教育(广义)
【答案】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其涵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幼儿教育(广义)指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幼儿教育。例如,幼儿在家看电视、看图书、帮父母做家务劳动,或随成人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能够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3. 早期教育
【答案】早期教育是指对婴幼儿全面素质的基础教育,它不仅指早期智力的启蒙与开发,还包括其身体素质的提高,品德的培养与性格的陶冶。早期教育的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且适度地挖掘儿童各方面的潜能,提高儿童的素质,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坚持使学前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地发展,坚持以学前儿童心理指导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早期教育目标的根本。通过旱期教育能够发掘儿童潜在的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和个性素质,为其今后进入社会与正规的学校生活打下基础。
4. 最近发展区
【答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由此引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定义是指儿童己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操作定义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活动任务时表现的水平和在成人指导或在有能力的伙伴帮助下完成任务时所表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幼儿的活动?
【答案】幼儿的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幼儿的活动的作用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幼儿园里每天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等,都是幼儿与环境中的不同对象(如玩具、老师、同伴等等),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些活动幼儿是不可能发展的。
(2)幼儿的活动的分类幼儿的活动可大致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内部活动是指不可见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外部活动指可见的幼儿的实践活动。无论哪种活动,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①幼儿的生理活动。幼儿的生理活动是满足身体的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它无时无刻不在幼儿的身体内部进行着。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生长发育的“内部工作”特别艰巨。家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需要。
②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一样,也是必须由幼儿自己进行的、极其艰巨的“内部工作”。幼儿作为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在作用环境的同时,他必须自己去观察、理解、记忆、思考、做出判断,靠艰苦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经验去学习语言等等。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适应任务。幼儿的心理活动带着鲜明的个体特征,如幼儿性格多种多样,兴趣各不相同; 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常常有可见的外显行为,如幼儿情绪愉快时,就会又唱又跳,计算时常用手的动作来帮助思维等。
③幼儿的实践活动。幼儿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幼儿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 二是人际交往活动。前者是幼儿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活动; 后者是指幼儿与成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和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某种关系与联系的社会性活动。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内部活动(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实践活动)是不可分割、交融在一起进行的。无论哪种活动,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幼儿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将两者割裂开。
6. 学前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经济是教育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学前教育本身的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变革。
(1)学前教育受到经济的制约
①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a. 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巧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聚集于城市,这些贫民子女的保育问题被提上日程,出
现了一些贫民儿童保护和养育设施,这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和根源。
b. 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另外,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要,一般而言,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儿童入园率较高。
②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不同形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同。这便导致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也不尽相同。
(2)学前教育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前教育史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
(1)学前教育通过保护和解放劳动力,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培养人才的角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2)学前教育为家长减轻养育子女的负担,从而帮助家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7. 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土作的卞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答案】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下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等。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幼儿园在帮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力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等。
②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离开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智力是不可能单独成长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