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案】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或学习成绩的良好期望,会使学生产生顺应这一期望的变化,也叫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代的一位善于牙雕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精力倾注在雕刻的美丽少女上,竟使雕塑活了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在课堂环境下做了实验,发现在教师的赞扬下,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于没有受到表扬的学生有明显的提高,说明教师的暗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等有重要的影响。

2. 功能固着

【答案】功能固着是指一个物体经常用于某种特殊的功能而使人们把该功能固定于这种物体的现象。如盒子是装东西的、笔是用来写字的等。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常常难以摆脱物体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不能灵活地解决问题。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第一次发现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他要求被试使用五种熟悉的工具解决五个新问题。实验组在解决问题前对工具的习惯用法进行了练习,增加了功能固着的倾向; 控制组则直接解决问题。结果是控制组的成绩大大超过了实验组。克服功能固着需要功能变通,即人们灵活地使用己有的工具或材料,使它们服务于当前解决问题的目的。功能变通一方面要求解决熟悉物体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

3.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关于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己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己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_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4. 突触

【答案】突触指在神经元结构中,一个神经元和另外一个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突触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神经递质在中间释放和传递。这种结构保证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兀传递到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突触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前者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 后者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的神经递质。

5. 神经元

【答案】神经元亦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具有细长突起的

细胞,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通过细胞突起,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官相接触。神经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神经元形态很多:按突起的数日常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按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

运动神经元。神经元之间通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这种传递包括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二、简答题

6. 按照拉文格(Loevinger )的观点,成年期自我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案】按照拉文格的观点,自我发展既不单纯是序列的,也不单纯是类型的,而是二者的综合,即发展类型说:自我的发展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他把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遵奉者水平

只有少数成年人处于这个水平。遵奉就是按规则行事。在这一水平,个体的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了社会规则,就会产生内疚感。

个体之所以绝对遵奉社会规则,是因为这些规则是群体(团体)采纳的规则。因此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还表现出强烈的归属需要。遵奉者的思维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对人、事、物的评价标准是具体可见的,他们常根据是否违反了行为规则而作出“对”或“错”的判断。

(2)公正水平

亦称作良心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他们遵守(或服从)规则,并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也不是因为群体支持和采纳这些规则,而是真正为了他自己才选择、评价规则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外在的规则已经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个体有了自己确立的理想和自己设立的口标,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因此,自我反省思维也发展起来。

尽管这一水平自我变得比较复杂了,开始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但他们的思想认识仍具有两极性,倾向于把非常复杂的东西区分为对立的两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内心生活与外表等。

(3)自主水平

自我评价标准与社会规则,个人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双方并不总是一致的、和谐的,有时也是矛盾的、有冲突的。在上一水平,个体不能容忍这些矛盾与冲突的存在,通过两极化的思想方法来排除矛盾。而这一水平的突出特点就是能承认、接受这些矛盾与冲突,对这些矛盾与冲突表现出高度的容忍性。

在人际关系方面,不但充分尊重个人的独立性,同时也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因此,对于异己之见不再感到不安,而是能欣然接受,能认识到其他人自我完善的需要。在思想方法方面,不再用两极化或二元论的观点看待世界,而是能把现实视为复杂的、多侧面的,认为可以从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看问题。

(4)整合水平

这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一水平。在这一阶段,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他们还会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有

人认为,整合概念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的内容是一致的。

7. 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与斯金纳的强化概念有何不同?

【答案】(1)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是班杜拉提出的概念。

①替代强化:即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

②自我强化:当一个人模仿他人(榜样)的行为时,就会依据榜样的行为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确定一个标准,并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评价自己,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一标准,他就会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就是对相应行为的强化,班杜拉称这种强化为自我强化。

(2)斯金纳的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①正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如踩机关→食物;

②负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消失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如踩机关→撤销电击,如被关在笼子里的老鼠如果遭到电击而它又偶然踩到了电源机关从而使电击得以撤销,以后在同样条件下它踩机关的概率就增加。所以,负强化也是一种奖励,对囚犯的减刑就是负强化。

(3)斯金纳的强化概念强调的是个体对直接经验的学习,而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强调的是个体对间接经验的学习,外部的强化不必施加在个体身上,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是对斯金纳的强化概念的丰富和发展,深化了对人类学习的认识。

8. 简述心理的实质。

【答案】对心理实质的认识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反映形式之一,是神经系统、脑的机能。高度发展了的人的心理是在高度发展了的神经系统和人脑这一物质基础上产生的。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联系的。有关大脑研究的资料表明,随着人的大脑的发育完善,人的心理活动水平也从感知觉阶段发展到表象阶段,再从形象思维阶段发展到高级的抽象思维阶段,从受外部条件的控制发展到自我的内部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所看到的某些病人,枕叶受到损伤后其视觉会失常; 额叶部位受到损伤后会导致病人不能很好地根据言语信号来调节自己的行动等。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活动和人脑的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脑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器官,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自然前提。如果没有客观现实,脑就没有反映的对象,人脑自身是不会单独产生心理活动的。这说明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是主观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在个体大脑中进行,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积累的经验、世界观以及个性不同,甚至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