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766心理学综合之人格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情境测验

【答案】心理测验的一种。在真实的生活情境或经过人工设计的特殊情境中观察被试完成所给予的任务的情况,从而评估他们的某些能力、工作态度以及情绪和人格特征等。著名的有美国战略服务局编制的“军事情境测验”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

2. 经典条件反射

【答案】经典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以狗作为实验对象而发现的一种行为规律,它揭示了一个原本不能引起特定行为反应的无关刺激是如何通过学习变成能够引起反应的信号刺激的。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而只听到铃声则不会引起分泌唾液,这是本能的非条件反射,不学自会;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或同时都让它听到铃声,那么狗就学会一听到铃声就开始分泌唾液,即通过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铃声这种无关刺激也能引起特定的行为反应,铃声具有了信号意义。可见,狗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能够学会对一些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做出应答性行为来适应环境。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又称为信号系统学说。

3. 替代性强化

【答案】替代性强化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4. 个人中心疗法

【答案】个人中心疗法又称为患者中心疗法,是由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方法,目前已成为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流派之一。主要方法是以咨询对象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方法。基本做法是鼓励咨询对象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5. 词汇假说

【答案】大五因素源于高尔顿首先提出的词汇假说,即凡是重要的个体差异在其自然语言中一定有相应的词汇来表示。高登伯格(Goldberg )认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圈内的人,经过长时间的生活经验,应该早已确定了人们在人格的哪些重要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并在其自然语言中存在大量描述这些个体差异的词汇。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词汇,就可以找到描述人格的基本维度或特质。

6. 大三人格维度

【答案】艾森克强调人格由三个类型或基本维度组成,即由内倾一外倾(Extraversion ,E )、神经质(Neuroticism ,N )和精神质(Psychoticism ,P )组成。通常用P .F.N 三个字母来代指人格的三个维度。

7. 美德

【答案】(1)含义: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语。美德是能增强自我强度,提高适应能力的良好品质。其形成取决于个体心理发展每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

(2)内容:包括八种: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智慧。

8. 原型

【答案】一种最初的、原始的模型。原指一切演化物的最初形式。在现代心理学中,原型则指在创造思维过程中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也指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9. 动能

【答案】所谓动能是相对持久的能量转换模式,这种模式重复出现,成为有机体的生存特性。具体到人际关系领域,动能就是一个人在人际情境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能最转换模式。能量转换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行为,它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

动能体现了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特点。如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产生害羞与恐惧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就可以说他具有害羞或人际恐惧的动能。

10.Q 分类技术

【答案】Q 技术可以将他人对被试的评定和被试的自我评定进行比较。该技术的操作如下: 准备多张写有形容词或句子的卡片,如“我很懒”、“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我很自信”等,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特点或他人的特点把这些卡片进行分类,也就是按照它与自我概念的吻合程度分类。一般按照从最不适合自己的特质到最适合自己的特质分为九组,每组卡片的数目都是事先规定好的,如卡片的数目可以是100张,分类后的卡片数目序列为:1,4,11,21,26,21,11,4,1,使全部卡片从“绝对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配成一正态形态。运用Q 分类法也可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

11.自我实现

【答案】所谓“自我实现”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中的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自我进步的愿望,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在七种需要层次中,自我实现这一层次中的个别差异也是最为明显的。

12.进化心理学

【答案】广义指一切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主要包括斯宾塞的进化联想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等。该研究取向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与行为是如何在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中演化形成的。此即心理学的种系发生研究。同时认为,心理学亦应研究心理与行为适应有机体生存的功用,该学说还包括因进化论强调人与动物之间在心理上的连续性而引发的比较心理学研究,以及20世纪30年代后西欧一些动物心理学家主张在动物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并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加以解释的动物习性学等。

二、简答题

13.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原理。

【答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对人们的行为能够施加强大的影响,因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通过直接的行为习得行为,而且最主要的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替代性地习得行为,即观察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原理解释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暴力实例:

当前许多的网络游戏中暴力占很大的成分,暴力游戏不仅向青少年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暴力的世界:栩栩如生的人物在相互残杀,血琳淋的场面提供了异常强烈的刺激,而且为玩家提供了模仿的榜样,这种榜样往往以英雄、胜利者的形象出现,加大了模仿的力度。

模仿力极强的青少年长期接触此类暴力游戏,久而久之就会由模仿潜移默化从而形成暴力的倾向。事实上,许多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案件中,起因都是因为一点点的小事,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原因,有的仅仅是为了试试暴力游戏中的方法好不好使,从而实施了暴力犯罪行为。

网络暴力游戏还为青少年提供了演练攻击行为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攻击行为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而在游戏中,实施攻击行为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而且还会得到奖赏,如杀死对手可以获得装各、增加点数或者取得游戏的胜利。青少年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攻击行为,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暴力游戏中,青少年是暴力游戏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的一员,暴力游戏为他们建立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他们可以在游戏中随意实施攻击行为,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目的。无论是想做一个正义的大侠还是邪恶的魔鬼,支撑其梦想实现的武器是必须拥有制服对手的暴力,只有在屠杀和攻击中,梦想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个暴力乌托邦世界里,人们己经不仅仅限于遐想,而是去实现。而且,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使人卸下一切心理上的包袱,当人们施暴的时候,不必找一个正义的理由,大侠、魔鬼、怪兽、警察、恐怖分子……尽可以充当其中任何一个角色。

总之,暴力游戏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直接、逼真学习攻击行为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既有模仿的榜样,又有攻击行为的锻炼和不断强化。暴力游戏的独特特点使青少年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将观察学习的四过程全部实现出来,这大大加强了对攻击行为习得的力度,缩短了对攻击行为习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