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济大学教育管理综合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答案】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宏观角度讲,是指整个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或国家为教育部门所投入的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微观角度讲,是指一定部门,一定地区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状况,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制约,用于发展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所以,一方面要广辟教育投资来源,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教育浪费。
2. 教育行政体制
【答案】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教育行政体制一般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而建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法律规定所管辖的区域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从行使职权的业务性质来划分,可分为一般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和专门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体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 劳动力价值
【答案】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③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比重在增大。
二、简答题
4. 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是什么? 目前尚需从哪些方面去完善?
【答案】筹措教育经费的目的是为发展教育事业提供物质保障,其内容主要是解决教育经费的来源或者说教育经费由谁负担。
(1)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己基本上建立起了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发展校办产业,接受社会捐款,收取学费、杂费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实施中,这种体制也为实现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的目标,改善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上做出丁贡献。
(2)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中尚需完善的问题
①如何在地方财政分权过程中不削弱中央政府的教育财政宏观调节能力;
②缩小各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差距;
③教育费附加征收的规范化;
④确定学费、杂费的合理标准,使其不违反群众的意愿和超出群众的负担水平。
5. 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点。
【答案】目标管理是管理方法之一,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1954年提出来的,指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其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如下:
(1)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
①企业的目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埋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准则。
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完成了,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④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的,由所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其管理活动过程包括:目标的确定、展开、实施、考评四个环节。
(2)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
①目标管理强调以目标指导行动,以成果和贡献作为管理活动的重点,特别强调目标实现的整体意识,具有向量性、整体性、时效性和激励性等特点。
②目标管理利用人在集体活动中的自尊和上进的心理,强调下放权限和自我控制,重视对人的管理,认为目标要经过上下级充分的协商讨论,整体目标要经过讨论,取得下级的认同,部门和个人目标要由下级自己制定。要实现情、理、法和责、权、利在管理活动中的有机统一。
③目标管理主张目标成果的确立先于行动,以成果定措施,变“软”管理为看得见的“硬”管理。实施目标管理,要求领导者做好咨询指导、反馈控制和调节平衡的工作。目标考评的实施则需要有目标考评标准和方法、目标考评制度、目标考评结果的处理办法等项内容予以保证。
6. 简要回答校长应该如何抓好教学质量。
【答案】作为一名校长,抓好教学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质量意识,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要确立全员参与的观念。不但教导处工作人员要把好教学质量关,其他教职员工也要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不但主要科目的教师要关注教学质量,其他科目的教师也要加强质量控制; 不但上课的教师要参与质量管理,不上课的学校后勤辅助人员也要视情祝为教学质量管理提供条件。
(2)加强流程控制,要从单纯检验教学质量的结果,转向检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刘一学生的辅导,学生的预习、听讲、作业、实习、考试等,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开展教育科研,以科学的理念与方法改进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改进不能靠无节制的加班加点地苦干来换取,而要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上,运用有效的方法来获得。为此,在教师中倡导开展教育科研十分必要。教育科研的开展,能够促使教师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科研寻求合理的对策,逐步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能。
7. 概要说明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答案】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西方社会,是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1)萌芽时期
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
(2)形成时期
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推动下,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研究著作大量出现。一开始在美国形成高潮,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各国,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一人批专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
(3)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由高潮转入平稳发展时期,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明显地增多。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经济学己经有了长足发展,为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地位。
8. 简述学习型组织及其主要特点。
【答案】(1)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学习型组织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管理观念,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共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现在学习型组织己经作为一种全新概念与重大趋势在西方管理界引起强烈反响并被付诸实践,也深刻地影响当今政府和各类教育组织。
(2)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点
①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