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05学前教育学[专业学位]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实施幼儿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 专门的德育活动

B. 游戏

C. 日常生活

D. 课本学习

【答案】C

【解析】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不断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所以,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因此,答案为C 。

2. “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属于分离焦虑的( )阶段。

A. 反抗

B. 失望

C. 超脱

D. 平复

【答案】B

【解析】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3. 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 )。

A. 要满足家长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B. 要促进家长身心的健康发展

C. 要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D. 要为家长留下单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

【答案】C

【解析】我国幼儿园是学制的基础阶段,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一样,应该使受教育者在体、

智、德、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幼儿园又是一种社会公共育儿机构,具有福利性,担负着其他学校教育机构所没有的为家长服务的特殊任务。所以幼儿园承担着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为家长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双重任务。

4. 解决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在于( )。

A. 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B.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C. 转变观念、加强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D. 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答案】C

【解析】在幼小衔接工作上,只有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并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才能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这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答案为C 。

5. ( )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促进家园合作,体现幼儿园和家长的伙伴关系。

A. 咨询活动

B. 家长委员会

C. 家长学校

D. 电话联系

【答案】B

【解析】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其成员由各个年龄班选出的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参与幼儿园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同时家长委员会也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促进家园的合作,体现幼儿园和家长的伙伴关系。

6. 教师引导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该教师运用了( )。

A. 观察法

B. 示范法

C. 演示法

D. 范例法

【答案】C

【解析】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教具和实物来进行讲授的方法属于演示法。因此,答案为C 。

7.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不应把其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这体现了幼小衔接工作中( )的指导思想。

A. 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B. 终身性

C. 整体性

D. 突击性

【答案】A

【解析】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近期目标,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要以幼儿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坚持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指导思想。题目中“将幼小衔接工作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虑”就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因此,答案为A 。

8. 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是( )。

A. 演示法

B. 范例法

C. 观察法

D. 示范法

【答案】A

【解析】演示法是直观形象法之一,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常配合语言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一起使用。教学演不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认清对象物,形成正确的认识。

9. 教师和幼儿是否建立良好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正确地看待幼儿,即( )。

A. 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

B. 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师生观

C. 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理念

D. 是否树立了正确的知识观

【答案】A

【解析】教师如何看待儿童,也就是教师坚持什么样的儿童观。因此,答案为A 。

10.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 )。

A. 是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 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

C. 社区教育形式多样

D. 社区教育面向该社区内的青少年及儿童

【答案】D

【解析】作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产物,社区教育的共同特点是: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教育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服务意识强;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