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28教育技术学基础[专业硕士]之教育技术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系统科学

【答案】系统科学(系统理论)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向社会科学广泛转移。人们将系统科学与哲学相互作用,探讨系统科学的哲学问题,形成了系统哲学。

2. 教学目标

【答案】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 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3. CSCL

【答案】中文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仲和发展。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4. 经验之塔理论

【答案】“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有: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 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

5. 学习环境

【答案】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学校学习环境是指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家庭学习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辅导学生学习的家庭成员。

社会学习环境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

6. 超媒体

【答案】超媒体是超级媒体的简称。超媒体是一种采用非线性网状结构对块状多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技术。超媒体在本质上和超文本是一样的,只不过超文本技术在诞生的初期管理的对象是纯文本,所以叫做超文本。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超文本技术的管理对象从纯文本扩展到多媒体,为强调管理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超媒体这个词。“超媒体,,开创了“整合资源”的新模式,是新媒体意识与新商业思维的有机聚合。

7. 专家系统

【答案】专家系统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含有大量的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该领域问题。也就是说,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根据某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人类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简而言之,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

8. 教学媒体

【答案】媒体是英文media 的译名,意思是指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即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等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通过教育信息的流动,维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简答题

9. 简述学习媒体的主要特征. 。

【答案】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是指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稳定性,指教学媒体可以记录和储存信息,以供需要时再现。

(2)传播性,指教学媒体可以将各种符号形态的信息传送到一定的距离,使信息在更大的范围内再现。

(3)重复性,指教学媒体可以重复使用,此外,它还可以生成许多复制品。

(4)组合性,指教学媒体往往能够组合使用,并且一种媒体包含的信息可以借助另一种媒体来传递。

(5)工具性,教学媒体与人相比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媒体只能扩展或代替教师的部分作用,而且适用的媒体还需要教师和设计人员去精心编制相应的教材,即使具有人工智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也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

(6)独立性,指教学媒体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以离开教师的参与独立起作用。

10.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答案】(1)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逐步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全新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有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3)可见,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构变革,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信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因此,必须从变革教学结构的高度来认识“整合”,而不是只从工具、手段的角度看“整合”,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真正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11.什么是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研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答案】(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分析,教育技术历史的发展概况是: ①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从技术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实际上,这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它们分别代表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和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这两个并行的发展方向此起彼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融合起来构成了教育技术学。

②从技术的一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

在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 不论技术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它都包含物化技术和观念技术两方面内容。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 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别简称为传统教育技术、视听媒体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技术。

(2)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看,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特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