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税务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税收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自领取( )之日起( )日内, 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A. 税务登记证, 15日
B. 税务登记证, 30曰
C. 营业执照, 15日
D. 营业执照, 30日
【答案】D
【解析】开业税务登记的时间为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
2. 衡量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指标是( )。
A. 增值税税负率
B. 企业所得税税负率
C. 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
D. 国民生产总值税负率
【答案】D
【解析】宏观税负衡量指标通常包括: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微观税负衡量指标通常包括企业综合税负率、企业流转税负担率、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个人税收负担率。
3. 供给学派认为减税应当( )。
A. 降低平均税率提高可支配收入
B. 使政府获得财政股利
C. 刺激消费需求
D. 降低边际税率刺激创新
【答案】D
【解析】供给学派认为减税应当降低边际税率刺激创新, 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能促进生产增长, 并可抑制通货膨胀。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宣扬正是高税率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热情, 阻碍了个人和企业储蓄与投资。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率増长缓慢、生产呆滞, 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物价上升。这时再加上人为地扩大需求, 通货膨胀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又使储蓄和投资进一步萎缩, 生产更加呆滞;还使纳税人升进高税率等级, 而实际收入并未增加, 纳税负担因而更重。
4. 下列关于税负转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前转是指纳税人通过压低生产要素的进价从而将应缴纳的税款转嫁给生产要素的销售或生产者负担的形式
B. 后转是指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时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其应负担的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劳务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的形式
C. 前转的发生一般是由于市场供求条件下不允许纳税人提高商品价格所致
D. 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某些资本品的交易中
【答案】D
【解析】AC 两项, 前转是指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时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其应负
B 项, 后转是指纳税人通过压担的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劳务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的形式;
D 项, 税收资低生产要素的进价从而将应缴纳的税款转嫁给生产要素的销售或生产者负担的形式;
本化, 即生产要素购买者以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式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 从所购要素的资本价值中预先扣除, 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一些资本品的交易中。
5. 税务机关针对纳税人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税款征收方式。根据税收法律制度的规定, 对于纳税人财务制度不健全, 生产经营不固定, 零星分散的, 适用的税款征收方式是( )。
A. 查账征收
B. 查定征收
C. 查验征收
D. 定期定额征收
【答案】C
【解析】A 项, 查账征收一般适用于财务会计制度较为健全, 能够认真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单位;B 项, 查定征收一般适用于账册不够健全, 但是能够控制原材料或进销货的纳税单位;D 项, 定期定额征收一般适用于无完整考核依据的小型纳税单位。
6. 在税负转嫁的形式中被称为“资本还原”的是( )。
A. 税收资本化
B. 后转
C. 前转
D. 消转
【答案】A
【解析】税收资本化在税负转嫁的形式中被称为“资本还原”, 即生产要素购买者以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式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要素的资本价值中预先扣除, 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
7. 按照税负能否转嫁, 对税收进行分类, 可以把税收分为( )。
A. 流转税、所得税
B. 实物税、货币税
C. 直接税、间接税
D. 从价税、从量税
【答案】C
【解析】按照税负能否转嫁, 可以把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税收负担不能转嫁, 须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的一类税。间接税是指税收负担可以由纳税人转嫁给他人负担, 纳税人只需履行缴纳义务, 但并不真正负担税款的一类税。一般认为, 所得税和财产税是直接税, 商品劳务税是间接税。
8. 房产税属于( )税法。
A. 财产、行为税
B. 资源税
C. 特定目的税
D. 商品和劳务税
【答案】A
【解析】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 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 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9. 政府征税降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 从而更加倾向于勤奋地工作, 这是税收对劳动供给的( )。
A. 价格效应
B. 供给效应
C. 替代效应
D. 收入效应
【答案】D
【解析】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供给方面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征税会直接降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 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加勤奋地工作。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供给方面的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课税会降低闲暇相对于劳动的价格, 使劳动和闲暇两者之间的得失抉择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替代劳动。
10.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计算公式为( )。
A. 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税收总额/国民生产总值×100%
B. 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税收总额/国民收入×100%
C. 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国民收入/税收总额×100%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