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93经济学综合之货币银行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用交易

【答案】信用交易是证券流通市场的一种交易方式。购买证券者先付证券价款一部分,或称保证金,其余部分由经纪人垫付。由于这种交易是取得了经纪人信用购买的,所以称为信用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在美国被称作“垫头”交易。当购买证券者想购买一定数额的某种股票而无足够的货币资本时就往往采用这种办法。由于信用交易下证券购买者仅支付部分证券价款,大部分价款是由经纪人垫款购买的,因此购买证券者在归还垫款之前,这种交易的证券抵押权归经纪人。经纪人可以用这些有价证券作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作为苏垫款的资金来源。证券购买者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支付给经纪人代买证券的佣金,而且要支付经纪人垫款的利息,垫款利息高于经纪人向银行贷款利息的差额为经纪人的收益。当购买者不能偿还贷款时,经纪人有权出卖这些证券。

2. 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

【答案】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是商业银行的两种组织制度。单一银行制又称单元银行制,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目前只有美国还部分实行,但许多州也放宽了限制,单一制向分支行制发展的趋势确己形成。分支行制指银行在大城市成立总行,并在全国及该市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行的制度,分支行的业务和内部事务统一遵照总行的规章和指示办理。目前绝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这种形式。

两种银行制度相比,单一银行制可以限制银行间的吞并和金融垄断,有利于协调政府和银行间的关系,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好。但是由于限制了竞争,不利于提高效率,与经济的外向化发展矛盾,金融创新不佳。而分支行制则有利于开展竞争,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调剂和充分运用现金,分散风险,便于国家直接控制管理。但是需要较好的控制手段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优势。

二、简答题

3. 为何利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

【答案】(1)货币需求是指有效的货币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收入状况、信用的发达程度、市场利率、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心理预期、人们的资产选择等因素。

(2)货币需求理论有货币数量论、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帀需求理论的真正创新之处在于他引入了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的分析,从而强调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3)凯恩斯对货币需求和利率之间关系的论述

凯恩斯假定人们可以以两种形式来持有其财富:货币或生息资产,后者可以用长期政府债券来作代表。因此影响财富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分配的因素也就是影响投机性需求的因素,而影响人们在货币和生息资产之间选择的因素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资产分别能给人带来多少预期报酬。

他假定,货币的预期报酬率是零。和货币不同的是,债券等生息资产却可能有两种报酬:利息和资本利得。利息显然取决于利率的高低。资本利得则是指债券的卖出价和买入价之间的差额,它也是和利率相关。债券的价格和利率成反向变化,利率越高,债券的价格就越低,反之则越高。预期资本利得的大小取决于预期的利率波动。凯恩斯假定,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利率的“安全水准”。当利率低于这个安全水准时,人们就会预期它将上升;反之,当利率高于这个安全水准时,人们就预期它将下降。因此,预期资本利得就取决于当前利率与安全利率的偏离程度。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化。首先,当利率较高时,持有生息资产的利息收入较大;其次,当利率较高时,它高于安全利率,从而在未来的时期内下降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持有生息资产获得资本利得的可能性也较大。这两方面因素加起来,就使利率越高,生息资产越有吸引力,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越小。反之,当利率水平很低时,从生息资产上获得的利息收入还不足以补偿可能的资本损失,所以人们就宁愿持有货币。

在极端情况下,当利率水平低到所有人都认为它肯定将上升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可能变得无限大,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所持有,而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结果使利率不能进一步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4)凯恩斯认为,只有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向变化。但凯恩斯学派的其他经济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都与利率呈反向变化。

①鲍莫尔将利率因素引入交易性货币需求分析,得出“平方根定律”或鲍莫尔模型,认为用于交易的货币持有额或交易性货币需求有一个最佳规模,这个规模的确定与收入和利率都有关,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②惠伦将利率因素引入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分析,得出了“立方根定律”或惠伦模型,认为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现金持有量与非流动性成本和净支出方差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由以上可以知道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都将随利率的下降而增加。

总之,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即利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

图 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

4. 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应及其优缺点。

【答案】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业务。中央银行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当中央银行认为金融市场资金短缺,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就买进债券,投入基础货币;反之,则卖出债券,以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①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它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的调整去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间接影响货币供给。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地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从而实现基础货币量的稳定。③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和步骤随意安排,保证了法定准备率调整的准确性。④公开市场业务不像法定准备率及再贴现政策那样,具有很大惯性。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⑤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每天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对货币量进行微调,不像存款准备率与再贴现政策那样,对货币供给产生很大的冲击。⑥公开市场业务每天都在进行,不会导致人们的预期心理,货币政策可以易于达到理想的效应。

公开市场业务虽然具备许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采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是强大的,具有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力量;②金融市场发达,证券种类,特别是债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的规模;③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配合。

5. 试评价金融市场功能得以实现的理想条件。

【答案】(1)金融市场的功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市场作为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处于神经中枢的地位。从整个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它提供如下几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