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货币银行学(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充足率
【答案】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比率中的风险资产是指不包括商业银行第一、第二级准备金在内的资产。只有这些资产才有必要考虑其保障程度。这一指标将资本给予保障的资产排除在外,较多体现了资本的“抵御资产意外损失”的功能。
2. 费雪方程式
【答案】费雪方程式又称“费雪交易方程式”,是关于流通中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方程式。该方程式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表达式为:
MV=PT
式中M 代表货币总量,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 表示物价水平,T 表示社会总交易量(或整个经济的实际总产出、实际总收入),PT 表示名义总收入。费雪认为,在方程式中,货币流通速度V 与社会总交易量T 是两个相对稳定的量。这是因为:(1)货币流通速度V 受支付制度与支出习惯的支配,而支付制度与支出习惯在一定的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且货币流通速度V 与货币数量M 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量,后者的变动不可能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2)社会总交易量T 受社会资源的数量、利用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商品化程度的影响,它们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是基本稳定的;而且社会总交易量与货币数量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量. 在此基础上,费雪指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相当稳定,所以名义总收入(PT )只决定于货币数量(M )的变动。由此,费雪方程式就转化为探讨名义总收入如何取决于货币数量的“货币数量论”。同时,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一种对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在货币流通速度(V )与商品交易量(T )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动。
二、简答题
3. 我国轻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思路为何要调整?
【答案】(1)企业债券是公司或企业为筹措长期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偾务契约,并承诺在未来的特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按照事先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通常,企业债券筹资金额大,时间长,使用自由,安全性比股票高,可以比股票优先受偿。而企业债券市场就是发行或交易企业债券的场所,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两部分。
(2)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得到逐步的成熟,但流通市场的发展却一直被忽视。这主要表现在上市规模小,交易量少,品种少,绝大部分的企业债券发行结束后都没有上市挂牌交易。这与债券市场的重要作用是不相适应的。发展债券市场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①银行从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迫切要求中感受到债券市场发展的必要性。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银行体系纷纷失效,教训之一是金融体系不能过于依赖银行。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体系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比亚洲金融危机国家更加垄断。2001年底银行贷款余额占GDP 比重为77.19%, 银行贷款余额占外部融资的比重为59.03%。垄断程度越高,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而发行偾券是债务性资金筹集的一个良好替代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问题难于解决,银行信贷存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目前可供银行投资的债券品种规模都无法满足需求。
②发展债市是提高货币政策效率的需要。债市正逐渐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资本市场需要多品种的繁荣发展的债市,形成对冲机制,防范风险,还可使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调整资本结构。
④居民的多样化投资及工商企业流动性管理的需求也要求债市扩大规模,由于缺乏债券,现在很多投资人委托理财,直接进入股市,常因风险过大而失败。
⑤统计显示,2001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中,利率性衍生品要占到95%,债券是最基本的利率产品,金融创新只能是发展债市。
(3)目前我国应该更好的发展企业债券二级市场,进而提高债券流动性,促进一级市场的发展。这将是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重点,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将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可以在发行制度层面上改变企业债券发行量和利率水平由政府决定的状况,以便使各发行主体的信用差别得到显示,提高企业债券应有的供给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约束机制。
②制定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在债券评级方面,引进境外著名债券评级机构,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工具提供基本的评价基准。同时,制定对信用评级公司的管理法规,建立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制度。
③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分析能力,能増强对发行人的制约,规范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因此应大力培育那些资金运用原则与企业债券相适应的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和住房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④积极发展债券基金。随着债券基金的设立和运作,使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市场上的结构搭配更加趋于合理。同时,设立债券基金有利于吸引资本向偾券市场流动,增加各类债券的发行量,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并且有助于建立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
⑤加强企业债券市场业务创新。可以适当考虑长期企业债券的抵押融资问题,以提高期限较长的债券品种的吸引力。同时,加快债券二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并对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进行明确的定位。
⑥逐步放松发行利率限制。发行利率放开后,不同信用等级、不同流动性的企业债券会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形成不同的利率水平,增加信用良好公司发债的积极性。
4. 比较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异同。
【答案】(1)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用或较少占用商业银行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资金收付或其它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收取各种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的业务。该种业务是由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衍生而来,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中间业务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①结算类业务。该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自然延伸,是连接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纽带。由于交易双方的货币收支,绝大部分是通过双方支票存款账户上的资金划拨来完成的,所以结算业务很重要。
②代理类业务。该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较好的信誉及资金实力,为不同的社会经济主体提供的债权实现、债务清偿、资信保证、买卖、保管、财务管理、资金融通、会计服务等多种金融服务。
③信息咨询类业务。该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资源,为客户提供各种有偿信息等方面的业务。
其他中间业务。即除上述中间业务以外的其他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根据各国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受商业银行法律保护的信托类业务、租赁业务、保险自营业务等。
(2)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从广义上看,它包括中间业务,也包括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业务;狭义上讲就仅指后一类,即这类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是与表内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关系十分密切,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表内业务。所以也称之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它的最大特点是收益较大、风险也较大。
常见的表外业务主要有:
①贷款承诺。贷款承诺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做出承诺,保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根据一定的条件,随时应客户的要求提供贷款。
②备用信用证。备用信用证实际上是商业银行为其客户开立的信用保证书,保证了备用信用证持有人对第三方依据合同所做出的承诺。
③贷款销售。贷款销售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直接出售或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转让给第三方的业务。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还有金融期权、金融期货、互换、远期等。
(3)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联系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都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所以从广义的角度讲,它们都是表外业务。它们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二者都不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二者的业务也不占用银行的资金,银行在其中充当代理人、客户委托人的身份。
②收入来源主要是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等。
(4)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主要区别
①中间业务更多地表现为传统业务,而且风险较小;表外业务更多的表现为创新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