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波大学金融学之货币银行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营性租赁、融资性租赁和服务性租赁
【答案】经营性租赁、融资性租赁和服务性租赁是租赁信用的三种基本形式。经营性租赁指出租人将自己经营的设备或用品出租的一种租赁形式,目的在于使用设备。出租品的维修管理责任由出租人承担,但其后由出租人收回,租用者无权购买。融资性租赁指出租人按承租人的要求购买货物再出租给承租人的一种租赁形式。租赁期间承租人承担维修管理责任。租赁期满后,承租人可以选择购买货物。服务性租赁指出租人负责租赁物的保养、维修、配件供应和培训技术人员等服务的一种租赁形式。三种形式虽然都以租赁为外在形式,但其交易实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以及风险分担状况都是+同的,因此适用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满足了不同的需求。
2. 租赁信用
【答案】租赁信用是指租赁公司或其他出租者将其租赁物的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并在租期内收取租金、到期收回租赁物的一种信用形式。现代租赁主要有经营性租赁、融资性租赁和服务租赁。
经营性租赁是指出租人将自己经营的设备或用品出租的租赁形式,目的在于对设备的使用。租赁公司常常要承担经常维修管理的责任,还要承担设备提前淘汰的风险,其租费率较高。租期期满后,租赁物由出租人收回,承租人没有购买的权利。
融资性租赁是出租人按承租人的要求购买租赁物,然后再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租赁形式。在租期内,出租人以租金形式收回对出租物的全部投资,并实现利润。在租赁期满后,承租人可以选择续租、退租或购买,选择购买时,出租人可以把租赁物的所有权转让给承租人。而在租赁期内租赁双方不得中止或取消合同。由于这种租赁具有对承租人融资的性质,因此称为融资性租赁。
服务租赁,又称维修租赁。出租人负责租赁物的保养、维修、配件供应以及培训技术人员等项服务。
二、简答题
3. 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应及其优缺点。
【答案】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业务。中央银行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当中央银行认为金融市场资金短缺,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就买进债券,投入基础货币;反之,则卖出债券,以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①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它不像再贴
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的调整去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间接影响货币供给。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地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从而实现基础货币量的稳定。③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和步骤随意安排,保证了法定准备率调整的准确性。④公开市场业务不像法定准备率及再贴现政策那样,具有很大惯性。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⑤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每天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对货币量进行微调,不像存款准备率与再贴现政策那样,对货币供给产生很大的冲击。⑥公开市场业务每天都在进行,不会导致人们的预期心理,货币政策可以易于达到理想的效应。
公开市场业务虽然具备许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采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是强大的,具有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力量;②金融市场发达,证券种类,特别是债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的规模;③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配合。
4. 请简要分析回购协议的交易原理及特点。
【答案】(1)回购协议的交易原理
回购协议实际上是一种以证券为担保品的短期资金融通。其具体操作是,在货币市场上买卖证券的同时签订一个协议,由卖方承诺在日后将证券如数买回,买方保证在日后将买入的证券回售给卖方。这一交易将一种现货买卖和远期交易相结合,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
回购协议是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不付利息的一种变通性对策。当企业出现暂时闲置资金时,存在银行是没有利息的。为了把这笔资金吸引到银行,银行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向企业出售证券,并同意在次日或在企业运用这笔资金时,按原价买回证券,另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这样,企业可以获得报酬,等于银行变相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回购协议虽然表现为买卖证券的形式,但买卖价格却与真正买卖证券的价格脱离,一般低于市价。实际上是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
(2)回购协议的特点
①回购协议的对象一般都是国债,因此这种担保品一般无论是流动性还是收益都是很有保证的,如果到期银行或券商不能赎回这些债券,融资方可以将这些债券进行转让,所以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性是很低的。
②借贷时间短,回购协议的交易时间一般只有几天或者几个月,借贷时间很短。
③回购协议的出售方多是银行和证券商,用于获得短期融资,而购买方是一些大企业,利用闲置资金获得收益,应该说这是银行的一项熏要负债业务。
④回购协议的单笔交易数额巨大,利率相对其他融资方式较高,是属于一个批发金融市场,所以利率的微小变化,其放大效应将会非常明显。
5. 什么是“通货紧缩”?
【答案】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会出现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
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増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 )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现为投机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 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下降,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遍低迷。因此,通货紧缩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当然,并非所有的物价水平下跌都是通货紧缩,以下两种价格下跌不构成通货紧缩:一是由于生产效率和竞争成本优势,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的流通成本更低,致使产品价格趋于下降。加上更多的企业将生产程序转入低工资成本的国家,消费者对产品支付的价格更低;二是尽管产品的价格与从前一样,但是企业通过增加产品数量并提高产品质量,相对价格有所下降。这也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紧缩,只有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才称为通货紧缩。
三、论述题
6. 辨析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论点,你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答案】货币传导机制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内部传导机制,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二是由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即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在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和货币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的论点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只是资产的一种形式,每一种资产都有收益率,各经济单位通过比较各种资产的收益率而随时调整其资产结构,这个调整必将影响到整个经济活动。对此,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可表本为:货币政策工具→M (货币供应)→r (利率)→I (投资)→E (总支出)→Y (收入),即先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利率水平,再经利率水平的变动改变投资活动水平,最后导致收入水平的变动。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大小取决于:①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③利率变化对投资水平的影响;④投资水平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这取决于投资乘数的大小。这一传导过程中各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其中任意环节出现阻塞或障碍,都可能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的减弱或无效。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