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用膨胀
【答案】信用膨胀指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等信用活动过度扩张,超过了生产、流通的实际需要。通常说的信用膨胀,主要指的是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 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降低利息率,商业银行扩大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规模、扩大投资规模等都可以使银行信贷总量扩张。银行信用膨胀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是推动物价上涨的货币力量。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的扩张,也相当于增加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信用扩张的结果是货币供应超过实际需要。如果信用过度扩张,造成信用膨胀,就必然使货币供应大大超过需求,出现通货膨胀。
2. 格雷欣法则
【答案】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律”。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 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二、简答题
3.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答案】(1)货币需求函数指表达货币需求量与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函数,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的函数关系。
(2)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有三大动机:一是交易动机,指人们为了满足B 常的交易需要而保留的货币,其大小由收入决定并且同收入之间做同方向变动;二是预防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其大小也由收入决定并且同收入之间做同方向变动。由于交易货币需求和预防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函数, 所以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如果把两种货币合起来用表示,用Y 表示收入,则这种函数关系可写为: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三是投机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利资产(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货币需求与利率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债券的价格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债券价格=债券年收益/利率。投机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函数,并且与利率作反方向变动,表示为
其中L 2表示投机货币需求,r 表示利率,h 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M 2为满足与的函数关系,L 2表示M 2与i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Y 表示国民收入,i 表示利率,表示
4. 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基础货币一般由存款准备金和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两部分组成,因此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因素,具体说来就是影响两部分的因素:
(1)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
第一,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商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增多,基础货币量增加。
第二,流通中的现金量。流通中的现金流入银行系统的数量增加,能使商业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随之増加。
第三,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以及外汇的数量。买进有价证券和外汇,就能使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增加。
第四,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如果中央银行扩大或放松对商业银行的放款、贴现,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能够增加。
(2)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因素
第一,公众收入状况和消费倾向。公众收入增加,手持现金量也会增加,消费倾向的变化也会引起现金量复杂的变化。
第二,物价变动状况。在币值不稳定和物价不稳定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提取存款、手持现金、抢购商品等混乱状况,从而引起现金量的变化。
第三,经济发展和体制的变动情况。如商品交易发展、就业人数增加、集贸市场扩大等因素往往会促使流通中现金量增加。
第四,存款和现金比例变化。如收购农副产品付现比重提高,农业贷款、个人贷款中相当部分的付现等,也会促使现金流量增加。
第五,信用开展程度。如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储蓄网点的增多、非现金结算的广泛开展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流通中的现金量。
(3)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控制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我国而言,假如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先前的资产负债已经平衡,基础货币就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也就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原始资金来源。
5. 如何全面理解金融市场实现其功能所必须具备的理想条件?
【答案】金融市场具有调剂资金余缺、风险转移、价格发现、提供流动性、降低成本等功能,但是这些功能能否正常发挥,还取决于市场本身的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说,要使得金融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金融交易的工具丰富,交易形式多样化,才能满足社会上众多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多种多样的需求,充分调动社会的资金,发挥金融市场积累和融通资金的功能。
第二,大量的资金需求与供给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十分活跃,社会上存在着庞大的资金需求和供给,这是建立金融市场并能有效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而投资者对金融市场资金的供给源源不断,则支撑了金融市场的壮大。
第三,市场管理合理,货币当局能够适应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运用适当的金融手段来调控市场的运营。这也是金融市场发挥其应有功能的必要条件。
第四,完善和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市场的主体,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灵活而有效的金融
服务,沟通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从而赋予金融市场活力,创造金融市场效率。
第五,健全的金融立法。在金融市场中,有了健全的立法,并且交易双方都能遵守法规,才能保障交易双方的正当权益,维护竞争的基本规则,保证金融工具的信用,使交易相对自由。
第六,市场交易主体理性。只有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具有充分的利益约束,能够理性地决定自己的交易行为,才能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的供求变化做出正确的投融资决定,从而使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和调节功能得以正常的发挥。
三、论述题
6.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有何特点?
【答案】基础货币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通货之和。根据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得出央行的基础货币H=银行准备金+流通中的货币=央行的证券资产+央行的信贷资产+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财政部发行的通货+其他资产-(财政部存款+外国和其他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金)
可见,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包括政府的财政收支,黄金存量变化和国际收支状况,技术和制度性因素以及中央银行自身的行为,例如证券持有和贷款。其中某些因素中央银行不能直接加以控制,例如财政部发行的通货,外国在央行的存款等。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手段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贴现贷款;外汇黄金买卖等。这里面央行可以主动、精确地控制基础货币量的措施是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来调整基础货币量,抵消其他因素造成的基础货币量的波动。而相比而言,再贴现和贷款手段的控制力较弱。
所以,概括地说,中央银行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有效控制基础货币量。
7. 何谓商业银行信用评估的“六C ”原则?
【答案】银行在运用资金时,必须对债务人的资信和投资项目的盈利前景进行充分评估,然后择优授信,西方各国银行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估原则,称为“6C ”。
(1)品德(Character )。它主要考察借款人是否具有清偿债务的意愿以及是否能够严格履行合同条件,还款的愿望是否强烈,是否能够正当经营。无论借款者是个人还是公司,其履行合同条款的历史记录,在评价其品德情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能力(Capacity )。它主要指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偿还能力用借款者的预期现金流量来测定。
(3)资本(Capital )。它指借款者的货币价值,通常用净值衡量。资本反映借款者的财富积累,并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借款者的成就。需要注意的是账面价值有时不能准确反映市场价值。
(4)担保或抵押品(Collateral )。它是指贷款申请者可以用作担保贷款抵押品的任何资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