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侵犯/攻击

【答案】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二、简答题

2.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人是如何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既实现社会化,又实现个性化?

【答案】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増加。

(1)社会化的实现

对于整个同辈群体而言,无论是学前儿童、各阶段的学生还是成人,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样,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经历的共同性折射到他们心理内部就是经验的共同。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没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经验,就谈不上社会化中共同性的形成。

(2)个性化的实现

从个体的角度说,每一个人不仅有与其他同辈相对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还有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化执行机构或执行者,除了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个人,从而导致每一个被社会化者与社会化执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而且,个人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这种能动与选择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具有了与其他任何人不同的一面。这样,个人不仅会因为有与其他人相同或相类似的社会生活、相同的经历与相同的经验而被社会化,与此同时,他们还因为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社会生活、独特经历和独特经验

而产生个性化,使他们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高度具有个人色彩。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3. 犯罪行为是怎样出现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犯罪与受害者、无关者

犯罪被害人是犯罪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被害人的自身特点、经济状况、语言与姿势、表情与动作、态度与行为等则是犯罪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犯罪动机是在这些刺激的作用下形成、增强和支配犯罪行为的。

犯罪者的行为也会对其本身造成刺激,导致犯罪行为的延续、加强或者中止。如果犯罪由二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那么这两个人之间会彼此构成行为情境和刺激。

被害人和犯罪人之外的人也会影响犯罪者的决策和行为。如果第三者的存在阻碍犯罪行为,或使犯罪行为败露,那么第三者很可能成为犯罪者攻击的对象,引发新的犯罪动机;如果第三者较多,而且均无动于衷,犯罪者可能会有恃无恐,继续犯罪行动。

(2)犯罪与环境因素

环境指与犯罪者和犯罪行为具有关联的事和物,是犯罪决策和行为的时间和空间。影响着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实施、增强或者减弱、中止。犯罪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犯罪倾向只有受到诱因刺激,才能变为现实状态,形成指向特定目标的犯罪动机。环境中的刺激物即具有诱因功能。常见的环境诱因包括:金钱外露、室外放物、室内无人、财物被委托保管、幼儿单独外出。

②犯罪行为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等有关。犯罪常发生在具备有利条件如社会监督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

③时间是重要的环境因素。犯罪者往往选择犯罪环境最为优越,犯罪行为最易成功,或者最难被他人发觉的时机。

④环境也影响犯罪手段。有些犯罪行为可以事先策划多种手段,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则必须根据所处环境而灵活变化。

4. 当一个人经历了应激生活事件之后一定会发生疾病吗?

【答案】不一定。

研究者把应激的应对方法分为两大类: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来改变引起应激的事件和环境)和调整情绪的办法(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调整)。

(1)成功应对的标志

①应对行为成功的标准

a. 生理和生化的标准。如果个体通过应对减低了生理唤起,生理指数恢复正常,应对就被认为是成功的。

b. 个体是否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及恢复过程的长短。应激会干扰生活,因此如果应对能使人恢复正常生活,那么应对就是成功的。

c. 应对是否能减少心理应激和紧张

这是一个最常用的标准。如果某些不良的情绪能够通过应对得以减轻,应对就是成功的。 ②成功应对依赖的应对资源

a. 内部资源:包括应对方式和个性。

b. 外部资源:包括金钱、时间、社会支持。

(2)个体应对方式

①逃避和迎击

a. 逃避方式

如果生活中的问题是短期的、暂时的,逃避方式则比较有效。然而,如果问题反复出现或持续时间很长,逃避的方式就不太可取。

b. 迎击方式

对问题直接迎击的人对长期的问题应对得更好一些。这种人能够较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在对付暂时的问题上,他们可能存在更多的焦虑。

②情感的宣泄

a. 宣泄理论认为经历了创伤事件的人不应该压抑自己的情感,而要同别人交谈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这对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的恢复都是很有利的。

创伤性的事件使人长期不断地被有关这些事情的想法所困扰。如果能够向别人宣泄,就可以不再为那些纠缠不断的思想所困扰,也可以减少与之相伴的生理症状。

b. 心理学家潘尼倍克(Pemiebaker )认为同别人谈论一个事件可以使个体获得与该事件有关的信息,或者更多地知道如何应对那个事件,还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和感情上的支持。

c. 谈或写出一个事件的认知结果也是积极的,比如在写作或谈论时,个体可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组织和调整,或重新认识自己的经历。

③个性特征

a.A 型性格

A 型性格的人生活节奏较快,他们总是工作时间更长,加班时间更多。对慢节奏的行为很不耐烦,还喜欢同时做几件事情。他们常常能够取得很大成绩,对于所取得的成绩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来评价,而且常常会对工作

的数量感到不满意。

A 型行为与心脏病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当A 型行为的人遇到引起心理紧张的事件时,常常会表现出极高的生理唤起,然后是生理唤起的大幅降低,这种反应也许会对心血管造成损伤。不过这一假设尚未得到一致的证实。A 型行为中敌意这一因素对于心脏病的影响最大。

b. 内控性格

内控性格是一种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个性特征。

卡芭莎考察了几种个性变量在应激事件后所起的中介作用。其研究结果表明:应激程度与疾病有着一定的相关。个性因素都与内控因素有关。如果要在应激的生活状态下保持健康,一个人必须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信心,积极参与周围生活中的活动,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和改变生活中的事件,有能力对付生活中的应激,使它们不会威胁自己的心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