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31土地资源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用途管制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规定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用途利用土地的
2. 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案】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须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土地使用权才能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有协议出让、招标、拍卖和挂牌四种方式。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期限按用途分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3. 科斯定理
【答案】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者说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即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4. 回归预测法
【答案】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己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因而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应用回归预测法同时需要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密切的同时序列,如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的耕地面积与
,但这种相关不能农作物产量的时间序列。这两组时间序列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表达成完全确定的函数式。
5. 垦殖系数与森林覆盖率
【答案】垦殖系数又称垦殖率,是指土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土地垦殖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土地垦殖率=
土地垦殖面积/总土地面积×100%。垦殖率即垦殖系数是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
森林覆盖率也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6. 土地利用计划
【答案】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由农、林、牧业生产用地计划、建设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计划组成。根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管理的特点,可对计划内容作出调整,如为了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速度,可以编制农业结构调整用地计划。依据土地利用计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保护等计划一体规划,制度。
二、简述题
7. 用地布局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满足经济合理的原则
土地利用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用地布局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用地布局时应紧密结构生产布局,承认并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经济规律,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务物力,优先利用和开发那些投资效果高、投资见效快的地区,优先保证重点生产部门和种类的用地要求。
同时,由于各地区现有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同以及各地区生产诸要素的不同需求比例和价格比例而最终影响到不同地区同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的区间差异。所以在用地布局应当充分利用地区分工的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确定特定地区基本建设的投资方向,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用地的位置。
根据用地单位(或企业)的指向性选择最优区位是解决胜地布局问题的一条原则。所谓指向是指某种因素对某种用地单位(或企业)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使之相应的吸引到某个区位。
(2)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用地布局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把各种用地安排在适合该种用途的地段上。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要适合土地性质,即遵循一条客观规律一一适地规律。这就要求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时,根据适地规律的要求和不同土地的性质,做到因地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只有因地利用,才能发挥土地生产的潜力。
适地规律是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农业生产用地布局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和树木,饲养不同畜禽和鱼虾,合理布局相应的用地,才可能获得高额丰产。只有按照适地规律办事,才能发挥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较少的耗费获得更多的产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要兼顾居民点与用地及用地之间联系的原则
居民点和农用地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畜牧业与林业、稻田与养鱼、果树与养蜂、果园与苗圃、蔬菜地与温室等等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必须将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农用地(如果园、
,运输量大、花工多的作物(水稻、棉花等)用地配置在居民点附近; 青绿饲料基地配蔬菜地等)
置在畜牧场附近; 工、副业原料基地配置在居民点和工、副业生产中心附近。
(4)要遵循为田间作业创造良好的土地利用条件的原则
必须充分发挥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农用地配置要为此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以减少机具的空行长度和空行率,降低生产费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这项条件在配置农用地时愈加显示出其重要性。
为了满足这项要求,在配置用地时,必须保证各种农用地地段有规整的外形,集中连片,以减少拖拉机的空行率和油料消耗,降低机械作业成本,提高机械效率; 保证及时完成田间各项作业,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此外,配置农用地时,要为其内部规划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还要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并注意充分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和建筑物,以减少基本建设费用。
8. 何谓土地统计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
【答案】(1)土地统计管理
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方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
(2)土地统计管理的内容
土地统计管理包括土地数量统计管理和土地质量统计管理。
土地数量统计管理包括土地数量调查统计,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据以量算各类用地面积,经汇总取得以行政区划(省、市、县、乡等)为单位,按土地使用单位、用地类型为序的土地利用分类统计资料,并为各土地使用单位建立土地台账和土地档案。
土地质量统计管理包括土地分类和土地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质量的分类统计,为土地管理提供土地质量数据。土地评价包括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和土地经济质量评价。有关成果均反映在相应的土地类型图和土地评价图上。最后按照土地质量等级进行不同等级土地分类统计。
9. 简述我国士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体系。
【答案】计划指标是计划的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和数量表现,通常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可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农业建设用地、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土地开发等四类。
①农业生产用地计划指标。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水产养殖用地指标。为反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情况,还可以列出耕地改园地、改鱼塘、改林地、改牧草地的计划指标。
②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包括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指标。农村道路是指村际道路、村组道路以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用道路(不含田埂)。农田水利用地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干、支、斗农渠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