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31土地资源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统计管理
【答案】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力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由于统计的任务、内容和方
法的不同,土地统计可分为原始统计和年度统计,两者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统一的土地统计过程。
2. 土地统计调查
【答案】土地统计调查就是根据土地管理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关于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过程。土地统计调查是土地统计管理的初始阶段,是人们研究和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起点。离开了对土地利用实际状况的周密调查,认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决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 土地产权
【答案】土地产权是指山多种权利共同组成的一个权利束。具体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情况; 土地使用权也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4. 回归预测法
【答案】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己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因而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应用回归预测法同时需要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密切的同时序列,如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的耕地面积与
,但这种相关不能农作物产量的时间序列。这两组时间序列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表达成完全确定的函数式。
5. 土地利用计划
【答案】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由农、林、牧业生产用地计划、建设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计划组成。根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管理的特点,可对计划内容作出调整,如为了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速度,可以编制农业结构调整用地计划。依据土地利用计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保护等计划一体规划,制度。
6. 土地质量
【答案】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
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土地各种属性综合影响效应的总和。它是土地的综合属性,也是土地对某种用途适宜不适宜,或适宜程度高低的表示。土地质量的差别,实质上是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差异。土地质量可以用可度量测定的土地属性,即土地特性指标综合表述,也可以用土地生产力的指标表示,如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利润、级差收益等。
二、简述题
7. 简述地租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1)地租的产生
对于各种不同的地租,其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
①级差地租的产生
土地质量等级的不同,即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距离市场位置的优劣,以及在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引起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这是级差地租形成和产生的自然条件或自然基础。土地面积有限所引起的土地经营垄断的存在。这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形成级差地租的直接原因。
②绝对地租的产生
产品按照相当于它的价值的价格而不是相当于它的生产价格出售,那么产品的价值和它的生产价格之间将形成一个差额,这就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乃是农业中的上述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③垄断地租的产生
这种形态的地租一般产生于具有特别优越自然条件的地块上。如在这种地块上能够得到某种
,且这种土地和它的产品数量义有限制,经营这种土地的人便可以按照名贵产品(水果、茶叶等)
一种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价值的垄断价格来出售其产品。与一般市场价格不同,这种垄断价格小由产品的生产价格或价值决定,而“只由购买者的购买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垄断价格超过价值的部分便是垄断的超额利润,由其构成的地租便是垄断地租。
(2)地租的作用
①地租作为一种使用土地的价格,具有调节生产,调节工农业用地结构以及工业内部、农业内部、城市各行各业用地的结构和比例的作用。
某一地段、某一用途的土地地租高了以后,就会限制该种用途、该块地段的土地需求。而某一地段、某一用途的土地地租低了以后,就会扩大对该块土地、该种用途的土地需求,从而促使一种土地用途向另一种土地用途方式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②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使用土地需付地租,地租成为企业留利部分的扣除,这样地租的数量和企业用地规模与企业自身的物质利益挂钩,以促进‘切用地单位节约使用土地。
应用地租杠杆促进土地的节约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以克服取消地租和实行无偿使用土地给用地单位带来的多争地、多占地的负面效应,使多占用土地成为用地单位所无法承受的
巨大的经济压力。
③地租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地生产条件分配的好坏,对于企业来说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占用的土地位置较好,其利润额较不占有较好位置土地的企业为多,因此通过收取地租,将劳力以外的差别因素带来的物质利益上的差异消除,从而有利于改善收入和调节国家、企业、个人二者利益,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合理地引导和调动社会上的多种积极因素。
8. 用地布局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满足经济合理的原则
土地利用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用地布局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用地布局时应紧密结构生产布局,承认并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经济规律,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务物力,优先利用和开发那些投资效果高、投资见效快的地区,优先保证重点生产部门和种类的用地要求。
同时,由于各地区现有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同以及各地区生产诸要素的不同需求比例和价格比例而最终影响到不同地区同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的区间差异。所以在用地布局应当充分利用地区分工的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确定特定地区基本建设的投资方向,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用地的位置。
根据用地单位(或企业)的指向性选择最优区位是解决胜地布局问题的一条原则。所谓指向是指某种因素对某种用地单位(或企业)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使之相应的吸引到某个区位。
(2)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用地布局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把各种用地安排在适合该种用途的地段上。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要适合土地性质,即遵循一条客观规律一一适地规律。这就要求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时,根据适地规律的要求和不同土地的性质,做到因地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只有因地利用,才能发挥土地生产的潜力。
适地规律是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农业生产用地布局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和树木,饲养不同畜禽和鱼虾,合理布局相应的用地,才可能获得高额丰产。只有按照适地规律办事,才能发挥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较少的耗费获得更多的产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要兼顾居民点与用地及用地之间联系的原则
居民点和农用地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畜牧业与林业、稻田与养鱼、果树与养蜂、果园与苗圃、蔬菜地与温室等等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必须将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农用地(如果园、
,运输量大、花工多的作物(水稻、棉花等)用地配置在居民点附近; 青绿饲料基地配蔬菜地等)
置在畜牧场附近; 工、副业原料基地配置在居民点和工、副业生产中心附近。
(4)要遵循为田间作业创造良好的土地利用条件的原则
必须充分发挥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农用地配置要为此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以减少机具的空行长度和空行率,降低生产费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这项条件在配置农用地时愈加显示出其重要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