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工商大学土地与房地产土地利用规划(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经济学原理
【答案】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交义科学。它是从生态学和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为研究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 分区方法
【答案】分区方法是指土地分区所采取的依据,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还小完善,对土地用途管制分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较少,以往划区方法基本采用德尔菲法,依靠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土地的现状用途和规划用途划区。采用的其他方法还有:指标法、因素限制法、聚类分析法、星座聚类法、叠图法等。
3. 土地用途管制目标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就是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违法占用,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限制不合理利用土地的行为,克服土地利用的负外部效应,提高土地利用率;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和地力枯竭,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和时段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按照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对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总体安排或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
5. 土地利用战略
【答案】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土地利用战略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对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关系调整,做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安排,提出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战略也是多层次多部门的,它们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部门性的。它们将成为各级、各类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战略既要以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又要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
供依据。
6. 公众参与
【答案】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它是一个连续的双向地交换意见过程,以增进公众了解政府机构、集体单位和私人公司所负责调查和准备解决的环境问题的做法与过程。“公众参与”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 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公民们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
二、简答题
7. 怎样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答案】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工作
①组织准备。组织准备主要是成立规划领导小组、规划编制技术组以及经费的落实等。
②资料收集。收集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计年鉴、人口普查、土壤普查、农业区
划、重点建设项目、各部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关资料和图件。
③制定工作方案。主要是制定编制规划的工作和技术方案,包括: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编制的内容、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组织实施的方法步骤、时间安排和经费顶算等。
(2)耕地资源现状和潜力分析
利用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规划区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状况:耕地利用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耕地的生产和开发利用潜力等,为编制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3)耕地需求量预测根据规划期内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建设用地的发展需求以及上级下达的规划期内非农业建设允许占用耕地的控制指标,对规划期内耕地的需求量进行预测。
(4)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的确定与分解
根据耕地需求量预测结果,联系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以及当地耕地资源的具体实际,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当地基本农田保护的实际控制指标,包括保护耕地面积和保护率。
(5)基本农田布局
在落实非农建设用地允许预留耕地的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基本农田保护的控制指标以及耕地资源的实际状况,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标准,通过内业预划定,实地勘察、核对和丈量,具体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对保护片块编号、登记造册,并在每个保护片上设立保护标志牌。
(6)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的制定
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从法律、行政和经济措施方一面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7)规划成果的整理和制图
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有关成果资料,撰写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以及工作和技术总结,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8. 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基木原则?
【答案】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众主体原则
政府应该放权,为公众参与提供可能性,政府把某些原来由政府包办的社会功能“交还”社会,让公众真正成为规划决策和规划实施的主体,政府部门主要发挥引导和协调功能。
(2)互动性与持续性原则
互动性与持续性原则是指通过公众的持续参与,形成公众参与过程中信息的提出一一反馈一一再提出的循环互动机制。
(3)代表性原则
代表性主要表现在公众主体的代表性和参与内容的代表性两个方面。公众可以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应当根据规划的具体性质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并决定公众参与的内容是否为全程的、多方位的参与。
(4)针对相关性原则
由于规划对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景观等方面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把相关的内容向公众做详略适当的公告或介绍,使公众能很快了解区域规划的整个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意见。
(5)可操作性原则
方法上的可操作性。即公众参与的方式选择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访谈、发放调查表还是召开会议等。
9. 土地用途管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强制性。土地用途管制就是国家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使用上的限制和对土地用途转变的许可、限制许可或不许可做出的规定,并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进行约束的强制性措施。
(2)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对象,要把规划区域内的土地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统筹安排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和各个土地使用者的需求,使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佳,综合安排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行政性。各级人民政府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体。这种权力是国家对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权和公共事务管理权衍生出的管制权,而不是土地所有权。代表国家长远和,全局利益的人民政府通过各级土地利用规划来确定土地用途。
(4)法律性。一旦土地利用规划批准,土地用途也就确定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土地,否则就属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的责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