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学校体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动作示范

【答案】动作示范法是指教师(或教师指定的学生)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为范例,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动作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方法。

2. 体育教学规律

【答案】体育教学规律是指体育教学过程内部各种教学现象所存在的本质联系。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包括社会制约性规律、认识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二、简答题

3. 何谓体育功能?体育健身功能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作为文化活动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体育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可以降低人们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有利于健康。

(2)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

现代研究认为,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促进荷尔蒙的分泌和有利于健康免疫系统的形成。

(3)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呼吸次数少但每次吸入的空气多,肺通气量较大;反之,肺通气量就小。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肺的工作效率,提高氧从肺进入血液的能力。

(4)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体育锻炼能促进少年儿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能保持成年人和中老年人的骨骼、肌肉的机能。

(5)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锻炼可以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等产生良好的影响并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推迟机体各系统的老化,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 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及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1)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

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a. 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b. 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c. 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

a. 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b. 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c. 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d.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e. 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2)突出特点

强制性

学校体育是指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

基础性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靠社会成员的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而学校体育是这种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来源。如果学校体育没有体现“体育内容的长效性”,则不能成为社区体育的基础。

5. 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之问是什么关系?结合你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看法。

【答案】(1)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正确看待竞技运动的积极作用。

竞技运动是一种记录人类创造潜能的运动文化,竞技运动是一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竞技运动是一种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它可以净化社会情感,提高社会的审美情趣,陶冶社会心理,竞技运动是一种观念文化,它所负载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竞技运动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对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要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引进和选择竞技运动的内容手段,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改革。 a. 竞技运动不只是高水平竞技运动。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要鼓励开展普及性、趣味性强的竞技运动。

b. 竞技运动具有多层次的特征,会形成不同活动层次的竞技运动,既不能将其全盘地吸收进学校体育里来,也不能全部地抵制于学校之外。

(2)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竞技运动作“教材化”的处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改造工作可以概括为“分解一提取一改变一重构

'

竞技运动教材化要遵循的原则

a. 简化性原则

要简化竞技运动的技战术难度,适当降低负荷量。

b. 普及性原则

改制的竞技运动要适合全体学生参与,以参加中体验乐趣、体会体育文化为要旨。

c. 适应性原则

改制的竞技运动要适合学校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等条件,要根据学生身心的特征,形式灵活多样,运用方便,有广泛的适应性。

d. 教育性原则

改制的竞技运动要强调其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从身心群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6. 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结构功能特点

【答案】(1)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根据肌肉的色泽可将肌纤维划分为红肌和白肌两种肌纤维。如果再结合肌肉的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

,快缩-氧化-糖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及代谢特征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糖酵解型(VG )

酵解型(FOG )和慢缩-氧化型(SO )。

(2)不同肌纤维的特征

形态特征

a. 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慢肌纤维的发达,快肌纤维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其传导速度较快。

b. 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且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导致慢肌纤维通常呈红色。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且线粒体体积较大。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较慢。

生理学特征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由于快肌纤维的直径大于慢肌纤维,而且快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多于慢肌运动单位,因此,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地大于慢肌运动单位。由于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体积大而且数目多,线粒体中有氧代谢酶活性较高,肌红蛋白的含量也比较丰富,毛细血管网较为发达,因而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潜力较大,其抵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而快肌纤维则易疲劳。

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系统如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X )、苹果酸脱氢酶(MDH )和琥珀酸氢酶(SDH )等的活性都明显高于快肌纤维。慢肌纤维中作为氧化反应场所的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各种氧化酶)的含量也较快肌纤维多。快肌纤维中一些重要的与无氧代谢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慢肌纤维,即其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