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准公共物品
【答案】准公共品是指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险的产品。准公共品是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类公共物品。它具有两个特性:①消费中的争夺性,即一个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可能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质量和数量); ②消费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价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该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数城市公用设施、公共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等等。
二、简答题
2. 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税制改革?
【答案】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现在的趋势是流转税比重仍然会继续下降。但是,若要人为做一个大的调整,立即把直接税比重大幅提高,流转税比重大幅降低,则是很不现实的。中国下一步税制改革需要注意四点:
(1)营业税改增值税。
①受种种因素干扰,增值税在实行过程中不得不允许多种减免与扣除,增值税税率难以实行单一税率,这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增值税经济作用的发挥。
②增值税也无法解决间接税的累退性问题,其税赋也将通过转嫁而最终由消费者所承担,广税基的增值税又导致了税负较多的由穷人承担,加剧了增值税的不符合公平的程度。
③增值税在征管上,既有其优点,又有缺点。增值税在所有商品税类中征收管理的难度最大,要求具有较高的征收管理水平,否则税收收入就容易流失。
(2)对“小微企业”给予减税支持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扩大出口甚至自主创新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它们又是弱势群体,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在这方面,金融和税收政策应该加以配合。
(3)解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重复征税问题
(4)费税改革问题
我国税负现在是比较适合的,如果把政府征收的税、费和基金都算在一起,政府收入的确偏多。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应该下决心进行费税改革。
3. “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度,最佳税收总量可能是不同的”,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答案】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究竟多高才比较合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税收理论问题。衡量宏观税收负担的指标是国民经济税收负担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和国内生产总值负
担率。
①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的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T/GNP)。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一个国家的居民为依据计算的生产总值,包括居民在国境内外的全部最后产值和劳务总量,但不包括国境内非居民的这个部分。
②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T/GDP)。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范围为依据计算的生产总值,包括国家领土范围内居民和非居民的全部最后产值和劳务总量,但不包括居民在国境外的这个部分。
(2)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国家,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宏观税负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国家职能的大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文化观念、历史传统政治因素等,每一因素的变动都会对宏观税负产生影响。
4. 对公平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怎样理解特定社会中公共部门如何根据不同的公平内涵选择适当的收入分配政策?
【答案】(1)对公平的理解有许多种。如果根据功利主义,实行绝对平均,公共部门就应该在收入分配时贯彻绝对平均,通过税收使社会中相同边际效用曲线的人最终可支配收入相同。
(2)如果根据罗尔斯标准,认为社会的公平状况取决于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那个人,就应该在收入分配时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全体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提高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3)如果从机会公平的角度,就应该保证每个人赚取收入的机会相同,在收入分配中采取“只要规则公平,赚得的收入都理应受到保护”的原则。
(4)从社会福利函数看公平,要在收入分配中进行大量的定量定性分析,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个人的无差异曲线难以收集统计,造成以此种公平内涵作收入分配政策的基础的成本过大。
(5)当今社会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正面临改革。改革的方向依然存在争论,不过舆论导向是缩小贫富差距,其中混杂了功利主义和机会公平(消除不正当收入)等各种公平内涵。
5. 市场经济中不仅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形,政府有时也会失灵。萨缪尔森指出,“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谈谈政府干顶失灵的原因。
【答案】(1)政府干预失灵的含义
政府干预失灵又叫“政府失败”: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这种现象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政府失败”。
(2)政府干预失灵的原因
①政府的政策偏差
政府政策之所以会发生偏差,以至出现坏政策,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改变某种体制或政策的代价与人们预计从这种改变中得到的好处相比太高了,因而人们不愿或实际上不可能改变这一体制或政策。二是由于某个地方出了毛病,体制或政策的运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是变得只有利于某些特殊利益集团。
②政府政策的低效率
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好的政策,即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 政府政策的选择之所以难以达到最优状态,是由民主决策程序本身固有的弱点决定的:
a. 选民和政治家都是经济人。政治家们会尽可能地提出一些能够体现他们自身利益的提案,然后对选民进行劝说,使提案得以通过; 选民却无途径、也无经济实力去获取有关提案的详细内情,因而他们很难有效地运用其选举权来制约政府。
b. 简单多数规则。即使政府提供的政策、方案确实是最好的,但由于选举中较多使用的是简单多数规则,而这种规则最终所体现的也只是中间选民的意愿,所以最终的决策结果也难以达到最优。
c. 利益集团的影响。部分利益集团拥有不正当的政治权势,它们利用这种权势影响政府的议案与选民的投票选择行为,从而使政府做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d. 主管部门领导人自身利益的驱动。领导人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有意或无意地为自身的经济动机所左右和驱动,因而他们对公共利益的理解常常难以真正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也难以为最大限度地增进共同利益而服务。
③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
政府机构的官僚作风严重,时间观念淡薄,工作拖拖拉拉,办事效率极低。造成低效率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政府工作缺乏竞争。政府官员没有解雇威胁,拥有过多的自由,使他们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二是缺乏降低成本的内激励。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加之政府机构的下作大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预算职能部门无法了解其真正的成本,不能准确评价其运行效率。三是监督信息不完备。
④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
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包括两个方面:即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 政府部门自我扩张的情形包括:一是政府以供给公共物品和消除外在效应为惟一职能时的扩张; _是政府作为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者时的扩张; 三是利益集团存在时的政府扩张; 四是官僚机构与政府扩张; 五是财政幻觉与政府扩张。
⑤政府的寻租活动
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最常见的政府寻租活动有:
一是政府的特许权。指政府对某类商品发放的特别生产许可权或特别销售许可权,获得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