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林业大学公共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纯公共物品
【答案】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一个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纯公共物品具有四个特性:
①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②自动性。公共物品是自动地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你是否愿意。
③无偿性。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付价钱。
④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严格具有上述四个特征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物品。
二、简答题
2. 自2008年1月1日起,江苏省太湖流域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对占用、使用环境资源的实行收费,对破坏环境资源的实行补偿。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请结合科斯定理予以说明。
【答案】(1)1960年科斯在他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针对“外部性”问题,谁补偿谁并不重要,只要产权清晰,交易费用为零,相关各方之间的讨价还价总是可以得到最有效的结果。
(2)科斯定理说明了如果没有交易费用或者交易费用很小,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外部性或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现实中,交易费用并不为零,产权的界定也不一定清晰,科斯定理也就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对负外部性的一方课税,对正外部性的一方进行补偿,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此例中,遭受污染损害的周围群众想要恢复环境不可能没有交易费用,想让企业和群众自己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是不大可能的。环境资源的使用权限不明确造成了外部性。企业生产除了它们自己的“私人成本”,还要使用环境资源,但企业并无权使用并污染环境,它必须为“污染权”付费。所以政府要将外部性内部化,对污染企业收费或者让资源使用者修复环境资源是合理的。
3. 如何看待美国司法部诉微软垄断一案?
【答案】(1)微软案主要围绕微软搭售浏览器市场等应用软件的行为是否合法这一问题,但微软案的实质在于微软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
(2)微软案涉及微软搭售IE 浏览器的问题。在微软和网景对浏览器市场的争夺战中,微软作为后来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使网景丧失40%的市场份额,完全是凭借微软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实现的。
(3)在微软操作系统的绝对统治之下,其技术上的任何一项“改进”都会使相关产品不得不退出市场,公平竟争就无从谈起; 另外,消费者也处在一种不公平的销售地位:他们不仅无法选择浏览器,更无法选择操作系统。
(4)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要实现公平销售是不可能的。表面上看,微软提供“改进”的操作系统,免费奉送浏览器服务和其它服务,降低了消费者费用。但实际上,消费者在微软面前无能为力,因为微软的某项服务是以其操作系统的不可选择为后盾的。
(5)长远来看,压制了竞争也就损害了消费者的长远利益。所以,微软案的实质在于微软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其以“改进’夕为名搭售应用软件只是其垄断力量自身的延伸和表现。
4. 你认为公共范畴和公共部门仅存在于市场经济下的说法是否成立?
【答案】不成立。具体分析如下:
公共范畴和公共部门是指在社会中为公共利益所服务的社会范畴和组织,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下都存在。在计划经济中也有公共范畴和公共部门的存在。
5. 改革开放前十余年,中国一方面几乎每年安排了预算赤字,一方面又大力主张奉行财政平衡的原则,这是否自相矛盾?
【答案】不矛盾。具体分析如下: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基本持平状态。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形成财政结余; 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财政赤字。现实中,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是很难正好相等的。因此,政府收支差额不大,可以大致视为实现财政平衡。
(2)理论上,财政收支平衡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因为出现财政结余时,意味着政府收入大于支出,财政资金未能做到有效的利用,经济中可能还存在闲置资源,生产还有扩大的可能,没有达到最优状态; 反之,出现财政赤字时,则意味着资源被过度使用,生产超负荷进行,也是一种次优状态。我国奉行财政平衡的原则,从追求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是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参照系。
(3)现实中,财政收支正好相等几乎是不存在的,就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财政赤字己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前十余年,我国经济增长缓慢、市场萎靡,利用财政赤字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安排赤字,要看宏观经济实际运行的情况,满足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综合调控的需要,并不能一味地要求财政收支平衡
三、论述题
6. 结合本章以及前面相关章节的理论,评价中国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大型公共项目。
【答案】(1)利用社会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①公共支出的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即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在借鉴私人企业财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原理是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效益。
②在市场有效运作时,判断项目是否有效,根据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对比关系,只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项目就是可行的。
③在社会成本一效益分析中,所考虑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都是社会的,而小是私人的。只要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公共支出项目就是可行的。
a. 成本有效性方法。该方法是在收益既定(有几种方案都能实现同样目标)时,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
b. 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来判断项日是否可行。如果(收益/成本)大于1,那么该项日就是可行的。如果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并且每个项目的该值都大于1,则该比值最大的项目优先。
④内部收益率法也是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经常采用的方一法。公共支出的社会成本一效益分析力法与此没有什么差异,企业的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同样适用。
(2)以中国三峡工程为例,收益主要为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成本主要体现为移民、灾害、生态、文物破坏等等。
①收益
a. 防洪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一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b. 发电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c. 航运
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d.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②成本
a. 对库区文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