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705社会学概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一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白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2. 精英

【答案】精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英指那些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取得了突出成绩或冒尖的人,无论所干的事情是好是坏,只要他在本行业内出类拔萃或创了纪录,帕累托就将其划为精英行列; 狭义的精英是指少数统治者,他们制定政府的政策,作出重大决定。

3.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4. 一般社会学

【答案】一般社会学,是指研究在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它是为所有社会科学去探索新的途径,即这样一种科学的方法:这种科学由于它适用于各种问题的全部总和,因而并不是一门具有自己内容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和把握的,实际上是过去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未经研究和把握的规律。

5. 结构进化

【答案】结构的进化,是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以工业社会和原始社会为例:

在结构简单的原始社会里,它的各部分基本相似,其中一部分很容易被另一部分所代替,社会内部缺少分化,因而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复杂的工业社会里,其情形已有根本的不同。这时,先前简单社会的那种单一性和同质性特征已不复存在,社会组织呈现出分化和专门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社会里,一部分活动遭到破坏时,另一部分已无法取代它的活动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

6. 社会改建

【答案】社会改建,在孔德看来,并不是建立在政治或经济的基础上,而是要靠新的工业社会的道德。孔德十分重视新的社会分工在社会改建中的作用,他详尽地探讨新的社会分工之主要目的依然是为了发展新的社会道德,因为只有新的社会道德才是唯一能够解决现代下业社会问题的可靠力量。孔德社会实证主义的政治纲领在社会改建中,强调了普遍道德教育、牧师和社会舆论控制的作用,这是孔德唯心主义社会观的集中表现。

7. 国家活动领域

【答案】斯宾塞主张限制国家活动,认为国家和政府的过分干预会限制个人的活动自山,加重人们的经济负担,妨碍社会的发展。他认为,诸如贸易法、国家宗教、破坏自然选择的慈善事业、国家教育、国家移民、卫生措施、货币管理和制造、邮电服务、港日改善和灯塔设置等,国家都不应予以干涉,应任其自由发展,由个人经营。在国家事务中,斯宾塞主张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关系,反对诉诸武力和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他指出,国际仲裁的原则将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普遍方式。

8. 社会问题

【答案】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凋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也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 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 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 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9. 群体关系

【答案】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群体关系,是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与个人关系相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它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10.社会唯名论

【答案】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

理论观点。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 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二、简答题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发展状况如何?

【答案】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现代化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现代化理论兴起和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之后迫切要求迅速改变本国的贫穷落后面貌,使自己的国家尽快发展起来,因此,这一时期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和社会发展模式问题。

(1)“人格现代化”理论

①英克尔斯对人的现代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什么是现代人、促成个人现代化的因素与环境、个人现代化的过程及未来等儿方面的内容。英克尔斯认为,个人的现代性是一个多种性质的综合体。英克尔斯从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给出f 现代人格的特征。

②英克尔斯认为,“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无疑,现代化过程要加速或导致某些传统社会关系崩溃瓦解,确实要抛弃某些传统的习俗和观念。但是,在相当广泛的社会领域里,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能够与现代性和谐共存。

③英克尔斯从两个角度上探讨了形成现代人格的环境因素。他对促成个人现代化的环境因素,作了横向分析。他对促成个人现代化的环境因素,作了纵向分析。

④英克尔斯从社会学的整体研究方法出发,把个人现代性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因素来研究,是开创性的。他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运用自己设计的个人现代性测量表,提供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性质”的方法和理论,从而把个人纳入了对整个国家发展所做的解释和理论中,推动了对于社会现代化的研究。

(2)“现代社会结构”理论

①列维将他的研究目标确立为主要是在抽象层次和国际事态关系背景上,区别显示不同社会类型的共有因素和不同因素,揭不不同社会类型中主要变量起作用的基本路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着重进行了不同社会结构关系的横向比较,对所有社会的共同点以及社会的变异性进行了分析。

②相对现代化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相对现代化社会主要使用非生物性能源和非人体性工具,而相对非现代化社会则相反。但这种区别不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变量,因为现代化与非现代化是山两个极组成的一个连续体,不同的社会只不过更靠近某一个极,但它们共享一定的现代化因素,这些共同的现代化因素在不同的社会里发生不同的变化。

③列维为分析和鉴定社会发展所制定的结构关系变量,包括六个方面:认识方面,理性的一一传统的; 成员关系标准方面,普遍主义的一一特殊主义的; 实质界限方面,功能特定的一一功能弥散的; 感情方面,回避的一一亲近的; 目标定向方面,个人主义的一一对他人负责任的; 社会分层方